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译社社长兼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疫情下英伦的真实生活 (九十八)
— — 宅家日记Day 532
作者|静好(英国)
今天,9月5日,星期日,晴。
自去年三月英国疫情发生以来,我暂时终止了去各地淘宝、收藏。现在英国疫情虽然未完全结束,但全英已经解封,各类非食品、医品商店也已经全部开门,各类古董交易市场也已开始正规交易。
一年多没有出去淘宝了,我心里痒痒,想去位于林肯附近的欧洲最大古董交易市场看看,于是早餐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请先生开车带我去。
大概四十五分钟车程,我们就到了古董交易市场,虽然仍是疫情期,但这里人声鼎沸,买和卖的人都很多。先生不喜欢进古董市场,他找一个咖啡厅喝咖啡,让我一人进去逛。

一年多没来了,这里多了一些新面孔,且交易的货物也更多了,世界各地的古董都有,琳琅满目。我只对中国古董有兴趣,所以匆匆浏览各摊位,突然我眼睛一亮,看到了面前的一摊位上有好多东方古玩艺、如中国、日本的瓷器、木雕、玉雕等,于是我停下,仔细观看,我看中了一对中国玉龙,还有一个中国长寿仙木雕。
我问摊主:"这对玉雕和这个木雕分别是什么年代?价格如何?″那位面容和善、五十多岁的男性摊主告诉我:玉雕年份不详,价格是多少;木雕是十八世纪的,价格是多少。我又问:"你是怎样断定木雕是十八世纪的?"

这时两位英国男性对本摊位的瓷器感兴趣,他们在问摊主年份和价格,摊主忙于应付他们去了。我在一旁边仔细端详着玉雕和木雕,边听摊主和顾客的谈话。摊主仔细向买家介绍着他们喜欢的中国和日本瓷器,摊主说的头头是道,我边听边再细看买主相中的中国瓷器:一对十九世纪的小号粉彩瓷盘,因为没有底款,是民窑。摊主的价格也合适,于是买家买了这对中国瓷盘。
见摊主懂中国古董,且开价合理,我知道他是行家,所以不再追问,就爽快地买下了这对玉龙和这个长寿仙木雕。当然我也是对玉和木雕有点基础知识,所以才敢买的。

这对玉龙,当摊主与其他顾客交谈时,我对着太阳光仔细检查了玉质,玉半透明,且可看到内部纹理,整个雕刻栩栩如生,飞龙的姿势与线条都精雕细刻,可见这是一对精美的玉雕。虽然年代不详,但价格合理,且龙是中国人的图腾,见到玉龙的机会很少,特别是成对的,所以我豪不犹豫地买下了。
至于这个长寿仙木雕,摊主说是十八世纪的。我相信了,因为欧洲十八世纪出现中国热,许多上层人士和庄园主,都以拥有中国元素而自豪,他们纷纷在自家设立一个中国房间,用中国瓷器、木雕、墙纸、家具、丝绸等等装饰。欧洲中世纪中国热, 随着东方商品的持续输入, 外加各类传教士介绍中国的书籍, 在整个西方世界的热销,剧烈的中国风从此登上欧罗巴大陆,全欧洲近乎癫狂地卷入其中。西方人除了爱好中国的物品,还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生活习俗以及装饰样式。“中国风”逐渐渗透到欧洲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还记得在不久前参观一个古老庄园时,看到在他们的中国房间,摆有一个类似此长寿仙木雕改造成的台灯。这个木雕,我仔细看了,它衣服的每一个皱折都处理得非常好,线条流畅。寿仙左手握的手杖是用梅枝做的,左脚旁立有一鹤,有梅鹤延年的寓意;他右手握一寿桃;他的前额雕刻成一颗寿桃形状。整个木雕寓意吉祥,我一见就喜欢,且价格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所以也就爽快地买了。
我喜欢收藏,且喜欢探寻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回家后,我上网查和在朋友圈询问,终于知道我买的这对玉龙是玉龙含珠,然后查到了龙含珠凤点头的含义:所谓“龙含珠 ”,就是把碗拿在手里端着,而不是放在桌子上,也就是用碗来凑嘴,而不是把头低下來用头凑碗。所谓“凤点头”就是指拿筷子的那手,手拿筷子的姿勢有点像“凤头”,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水滴形状就很像“凤眼”,而长长的筷子很像「凤嘴」,之所以強调“凤”字,是強调動作的优雅从容。学会龙含珠凤点头,就足以让我们从小优雅到老!
我之所以到处去淘宝、收藏,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希望能把散落在各地的优秀中华古董收集起来,以后出一本书,留给子孙后代做纪念,让中华文化在英国也能得到良好的传承。
血浓于水,做为一个炎黄子孙,有我对祖国千年文化的热爱,且更似乎有一份责任,我将会持之以恒,发现和珍藏这些瑰宝,让它们陪着我一直到老……

本期审核:蒋雯(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