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泉考》系列作品
大儒读书处,人地两相成
——周永年结庐林汲山房考(下篇)
侯 环
为传播、弘扬济南特立于世的泉水文化,《风香历下》自即日起推出《济南名泉考》系列作品,介绍、挖掘济南名泉罕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内容包括:济南名泉的考证与索隐、名士与名泉的风雅旧事、名泉史话等等。欢迎关注。
四、在佛峪读书处读书的士子
乾隆初年,佛峪、林汲泉已成读书胜地,济南府在佛峪林汲泉隐居读书的士子,仅在乾隆年便出了三名进士:周永年、郝允哲、方昂。
(一)、郝允哲
郝允哲(生卒年不详),字圣陪,号镜亭,清代济南府齐河县孙耿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四十年(1775)成进士,官候补知县。未及任而卒。郝允哲少聪颖,读书过目成诵,积书万卷,手自校雠。著有《深柳堂诗文集》,其诗风雄放恣肆。
郝允哲弟兄读书隐居济南龙洞山,在张廷寀为郝允秀《松露书屋诗稿》所作的序里有详细记载:(寅亭,即郝允秀)“无世俗征逐之好,独与其兄读书禹登山中,掩关僧舍,长日苦吟,类乎憔悴专一之士之所为,故发而为诗,多倡叹遗音。”
郝允哲《秋日同马镜澜、马友夷、李秀生、王瑞远再游龙洞十二首》,之十云:“林汲泉声好,依稀枕上闻卧”。《初夏同李秀生王瑞远三游龙洞》中,更是写道“夙爱林汲子,因怀林汲泉”,《秋日游龙洞八首》之八里,有“闻道迴峦内,东南山更殊。秋风勺泉满,落日钓台孤”之句,均可证。
(二)、郝允秀
郝允秀(约1738—?)字寅亭,清代济南府齐河县人。由癝贡官阳谷、堂邑学博。十四岁即以能诗闻名乡里。十九岁登泰山,刻有《拾翠囊诗》。无世俗之好,常年与其兄郝允哲读书济南东南龙洞山中,以诗自娱。所写诗不下万首。著有《水村诗存》《松露书屋诗稿》《水竹居诗集》等。
郝氏兄弟与周永年读书龙洞佛峪同时,这可作为定论。其一是他们年龄相差无几(周永年年龄稍长,比允秀大八岁),且同为泺口的济南名士申士秀之弟子,彼此相熟并有诗作唱和(注:郝允秀《水村诗集》中有《闻林汲子钦赐庶常》,有《岁暮寄都中诸君子》诗一组,第一便是“周征君书昌”,有《感旧》诗一组,第一又是“周书昌”),其二,周永年去世后,郝允秀写有《哭周太史书昌》一诗,开端便是“林汲泉头共啸歌,征车北上竟如何”(《水村诗集卷三》),由此可见,郝氏兄弟与周永年同时读书龙洞佛峪当是不争之事实,只是因为周永年名气大,人们只记得他而已。尤为感人的是,郝允秀还在年老体弱的暮年于齐河老家写有《病后思饮林汲泉水不得因作长歌》诗,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他对济南泉水超乎寻常的深情与挚爱,读后令人唏嘘不止。

书影:郝允秀《松露书屋诗稿》
(三)、郝允杰
《齐河县志》卷二十七《郝允秀传》:“与胞弟允杰读书龙洞寺,同学者为历城周书昌太史,筑精舍于寺旁”。
郝允杰,字澄泉,号振亭,附贡生,孙耿人。宦滇二十余年,生平著作多归散失。
(四)、方昂
李簧《宿佛峪寺过周书昌永年编修方訒庵昂员外两同年读书处》除了说到“石室八九间,连壁石窗倒”,展示出佛峪读书处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当年在佛峪读书的人,除了周永年之外,还有方昂,“昔年读书客,今近轩辕台”,当年在此读书的周永年、方昂,如今都已成就功名。李簧、周永年、方昂同是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又同在泺源书院读书,李簧的《梅楼诗存》中有诗《峄阳道中有怀刘岸淮湄朱远亭攸方訒庵昂同舍》,诗中还写到他们在泺源书院的住处——舍后“三君书屋傍垂杨”,怀念曾经一起就读泺源书院的美好时光。
(五)、其他“山中诸友”
郝允秀有多首《寄山中诸友》、《初冬寄山中诸友》诗,可证当时在龙洞山读书隐居之士,除他们外,尚有许多。
如:《送人游龙洞兼寄山中诸友(二首之一)》
君上钓台游,应怜台下树。
树边林汲泉,是我读书处。
又如:《王书思、唐拱辰、郭春晖烹茶林汲泉上,因赠》
诸友偏多兴,烹茶林汲旁。
杂枝作衣桁,捡石当绳床。
鼎带泉声沸,烟含柏子香。
清谈殊未足,峰色晚苍苍。
清稿本《松露书屋诗稿》

林汲泉水
再如:《同唐拱辰品茶林汲泉暮归有作》
携手草亭下,临溪惬性情。
茶烟增嶂霭,人语乱泉声。
不有东园达,安知林汲清?
徘徊两未厌,宿鸽向人鸣。
清道光刻本《郝氏四子诗抄·水村诗集卷二》
(此诗亦见《松露书屋诗稿》,诗题《同唐松岩品茶林汲泉上,暮归有作》)
再如:《午后散步林汲泉,与王书思、唐松岩、郭春晖品茶石上,至晚而归》
午后南风长,松香满佛谷。
出户看晴岩,残烟起别麓。
扶杖遥追寻,林汲忽入目。
吾友东园公,燃火方代仆。
一盞劝故人,色碧茶初熟。
延我名泉旁,心旷足则缩。
坐石共清言,子元谈锋独。
王子更雅人,采薪枝为秃。
徘徊群未厌,山花晚馥馥。
携手归茅斋,囊萤各夜读。
清稿本《松露书屋诗稿》
几首诗均是描绘郝允秀与山中一起读书的诸友登一草亭、赏林汲泉、品茶、散步、再携手归茅庐夜读的情景。诗题中提到的王书思、唐松岩、郭春晖,应是同在佛峪读书处读书的士人。

大儒读书处,人地两相成:周永年结庐林汲山房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周永年结庐林汲山房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我们可以亦总结山水与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一:山水景观的灵魂是文化
当年,到林汲泉隐居读书的不止周永年一人,当历史却偏偏记住了他,名气大,成就高。且周永年读书处亦称名林汲山房,而周永年又以“林汲山人”自号。林汲泉因了周永年而名声大增。至乾隆末年,佛峪已经被人们尊称为“大儒读书处”(刘大绅《佛峪》诗:“吁嗟此山中,大儒读书处”),自此以后,前往佛峪与林汲泉观瞻、凭吊的诗人、游客数不胜数,而且大都是奔着周永年与林汲泉而来的。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山水景观的灵魂是文化,是名士,是名士文化。
其二:自古人地两相成
乾隆初年,佛峪、林汲泉已成读书胜地,曾写过《游龙洞佛峪二山记》的清代进士刘大绅,还有著名的《佛峪》一诗,诗是这样写的:
半生爱游山,山灵不我怒。
禹穴兴既终,佛峪意所慕。
提携到山巅,僧居伴云住。
登高啸秋风,倚石观瀑布。
胜游安可穷,神仙杳难遇。
吁嗟此山中,大儒读书处。
穷岩有幽泉,一勺涓涓注。
旁镌林汲名,天壤久已著。
乃知地与人,相成莫相误。
不见钤山堂,过之无人顾。
以此深自省,行藏安吾素。
落日山房中,第看红叶树。
民国三年刻云南丛书本《寄庵诗文抄》诗钞一

书影:刘大绅《佛峪》
刘大绅(1747—1828),字寄庵。清代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官山东新城、曹县、朝城知县,署武定州同知,政绩斐然。好读书,昼夜不辍。善书、工诗。尝主讲昆明五华书院。有《寄庵诗文钞》、《明湖诗草》、《潭西草》等。刘大绅在山东,老百姓直呼为“刘青天”,他官山东新城、曹县、朝城知县,署武定州同知,政绩斐然。因前任县令遗留的旧案未能及时破获,刘大绅被判流放军台即边疆效力,新城、曹县两县人出资请赎,得归。离任日“送者雨泣,皆呼青天”。
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到,刘大绅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他高屋建瓴地思考了“人与地”,即名士效应与风景景致的关系,这关系的核心要诀便是“相辅相成”(乃知地与人,相成莫相误。)佛峪,只因有了周永年而声名大振,佛峪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仿佛都闪烁着周永年的人性光辉。而佛峪,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周永年学者形象与人格精神的载体。这就是人地相成的永恒魅力。为了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他还从反面进行了论述:“不见钤山堂,过之无人顾”。钤山堂指的是嘉靖年间的大奸臣严嵩的书斋与文集之名,严嵩结党营私,贪赃纳贿,专权乱政,留下千古骂名,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此亦反面人与地之关联也。
刘大绅的这种思想是可以超越时代的,这一见解甚至对今之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都有启迪借鉴作用。武夷山很美,但是让武夷山闻名世界的离不开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武夷书院,“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发展、传播天下。有明白人称:武夷山若是没有朱熹的武夷书院,怕是评不上世界遗产的。
自古人地两相成。
清人王培荀称“以诗人置之诗地,可谓人地相宜”。这两相宜,这人地两相成,给济南留了这么多的这些宝贵财富,它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我们应该感谢佛峪,应该感谢周永年。
(全文完)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