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家林,也就是在网上经常看到的晴耕雨读。我只有高中文化。做过代课老师、当过乡广播报道员、乡企会计。88年开始发表作品,犹以散文见长。陆续有作品获县、市、省、国家级大奖。散文《咱村的青年街》获2007年度全国农民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央视十套子午书简播出,央视名嘴朗读。所写的作品见市内诸刊及网络平台。你知道不,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有声演播!播的咋样?一会儿你听听不就得了!
书归正传,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谁?风雨一度。谁是风雨一度?董志勇呗。
这董志勇,1978年出生,和我一样是满族,中共党员,工作在北镇我的老家,他在综合执法服务中心上班。这年轻人岁数不大,可他喜欢北镇历史文化,擅长古诗词等,是个典型的北镇文学爱好者。他就是喜欢家乡大山大河、历史过往,热衷于宣传北镇的历史文化。
这不,他在工作之余,记录了大量的北镇的人文历史。我的老朋友、梦圆医巫闾平台主编程占全把它整理出来,让我给大家讲述讲述,还特意整了个专题叫《佳林开聊之风雨一度话北镇》下面你就听好了——佳林正式开聊!

系列节目:
佳林开聊之
风雨一度话北镇
暗涌岑岑抟旧梦,
含情脉脉掠今风。
芳痕未泯空遗恨,
霁景尤来迴叹声!
抖落繁华留倩影,
囧开故道奏鸿筝。
王师裹腹靖幽镇,
锐旅骞足觎柳城。
第一回:
千古兴衰话运河
话说——暗流涌动的东北大运河,怀里依然揣着曾经的历史使命。如今却无人问津,甚至被遗忘。运河两岸的芳草茵茵却并没有完全的消失。雨后景色依然是那晴明,可远处却依稀飘来了婉转的叹息声。抖落了一世的繁华,淡出了原有的磅礴。只有那几经断了流的古河道上,还尴尬着如筝的风声。曾几何时,大明朝的将士们,全靠着这条运河,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物资,才得以在幽州重镇扼守边关,开疆扩土。而隋唐时期,由于当时辽东地区还是一片沼泽。一是道路难行,二是粮草接济不上,三是路途遥远,渺无人烟。所以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李世民也三次征高句丽两次失败。如果在隋唐时期能有这条运河,大军可以在辽东修整后过辽河,直捣柳京(平壤城,古称柳京),或许提前70年就灭掉高句丽了。
北镇在明代设广宁卫,是北方边陲要地,曾驻军十二万之多。当时北镇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洪泽之地。因为明朝初年,元朝在东北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明王朝在东北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设施。而在这个粮草都不能自给的荒凉之地驻军,无疑会给明军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广宁卫腹地修建一条运河,利用海上通道把来自中原的粮食、货物源源不断枢入广宁卫。
这条运河从今北镇东二十里铺北起,向东南经二台子、六台子、盘蛇驿(今吴家盘蛇),再进入今盘锦市的高升镇、台安县的城子村,尔后经平洋桥村进入盘锦市沙岭镇西新开河,最后在海城市西古城镇夹信村东进入太子河,全长170里。用当时的地名说,就是由广宁的制胜堡(北镇的二十里铺)到海州(海城)的东昌堡。
制胜堡是明代初期为防女真和蒙古入侵而建的城堡,平时有军士驻守,一个城堡一般有500人左右。有了这条运河后,有山东运来的粮食就先是海运至梁房口关,然后溯辽河北上,经这条运河运至广宁二十里铺卸货。有制胜堡负责保卫,再由专人分发至广宁地区个卫所。那时候,这条运河不但减轻了水害,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及其它物资,而且许多商人也通过运河的水上交通便利,经营获利,大大的发展了运河两岸的经济。
可是,由于盘锦沙岭地区沙子多,经常堵塞河道,经过多次疏通,又多次堵塞。又由于辽东地区的兵士经过几年的开荒垦地,已至粮草颇为充足,完全可以养军,从此,运河的主要军事作用已经丧失。并止于永乐元年(1403年)。
直至嘉靖年间,朝廷动用了定辽(辽阳)、海州(海城)、和广宁的兵丁挑挖了深一丈,阔两丈的河道。不过,这回可不是为了运输,而是为了排泽水、防边疆、保交通,是在“路”字和“水”字上做文章,而不再涉及“运”了。由于有关这条运河的记载基本上是清代人写的,称为“路”河。所以按史料的记载,就不叫“运河”了。
如果你到二十里铺,村中南部有一桥,桥下“壕沟”可能就是被掩埋的路河河道。看来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没能成功的原因,与没有运河以及各防御系统的完善。粮草接济不上、路陆难以行军有关。说书的那句:“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看来不假啊!
有诗云——
塞北幽州即福地。
辽东重镇靖蛮夷,
九部边陲护华夏,
千里屯卫展旌旗。
辟匿幽深严壁垒,
洪荒辽远拓耕犁。
高筑城堡连要隘,
广开运河续传奇。


策划监制:程占全
作者:董志勇
演播:徐家林
编辑:佳美 艳玲
合成:苏佳美
总监制:王东
系列节目:《佳林开聊之风雨一度说北镇》由中国 北镇 梦圆医巫闾多媒体平台 出品
更多精彩,请关注《梦圆医巫闾》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