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学 汉 字(相声)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甲:听说你上老年大学了?
乙:是呀,上了有一年呢。
甲:学些啥?
乙:学汉字呀。
甲:啊!老了还学汉字?
乙:学啊,不是说活到老学到吗!
甲:感觉怎么样?
乙:太好了。
甲:怎么个好?
乙:老师高哇!
甲:是吗?
乙:教我们的老师就是高啊,那个水平啊……
甲:说来听听。
乙:老师虽年过古稀,却仍然精神矍铄,课讲得呀那真叫一个高啊……
甲:怎么一个高呀?
乙:我问你,世界上唯一传承不断的古文明是哪国?
甲:不知道哇。
乙:我们老师知道呀,就是咱们中华文明。
甲:这不简单吗?
乙:简单吗?但老师能举一反三讲出为什么呀。
甲:是吗?
乙:而且还只用三个字。
甲:这么高?
乙:当然。你听好一一
甲:洗耳恭听。
乙:“中国字”呗。
甲:就这三个字?
乙:你以为呢?
甲:还真没想到,那老师能讲清楚吗?
乙:能啊,太能了!
甲:怎么讲的?让我也长长见识。
乙:那我问你,中华文明靠什么传承的?
甲:靠人啊。
乙:还有呢?
甲:这…这…,不知道啊!
乙:靠文字呀,没有文字记载,经、史、子、集能传承下来吗?
甲:还真是的,没有文字还真不行呢!
乙:所以嘛,传承必须得有文字。
甲:那外国也有文字呀,怎么就没有传下一个完整的文明?
乙:还是文字呀,你没发现?
甲:发现啥?
乙:你看外国的字是不是由字母拼成的?
甲:是呀,这有什么问题?
乙:有问题啊!你看多一个,少一个,换一个,当外敌入侵后,谁还认识谁?
甲:还真不认识呢!
乙:咱们中国字就不一样了啊!
甲:怎么个不一样了?
乙:象形啊,虽有少许变化,但一看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甲:一个这么大的深奥课题就被老师用三个字给讲了?
乙:讲了,这就叫旁征博引、提纲挈领。
甲:高,实在是高!
乙:还有更高呢。
甲:还有?
乙:有啊,汉字的溯源就此展开。
甲:这么高?
乙:不信?我问你,文明既然离不了文字记载,那中国字从何而来?
甲:不知道呀。
乙:老师知道呀,给我们生动地讲了。
甲:怎么说?
乙:最早的文字就是从生活而来,不是说“上古结绳而治"吗!
甲:生活中能产生字?
乙:能呀,最初的字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刻划符号。
甲:何以见得?
乙: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就刻有大量这样的符号,郭沬若老先生据此考证得出中国字起源至今至少有五千多年了。
甲:啊一一,有这么悠久?多了一千多年,有进一步的考证吗?
乙:有啊,考古进一步发现的龙山文化、良诸文化就有证实。
甲:那刻划符号怎么就变成了中国字呢?
乙:想啊,我们的祖先就是聪明,将刻划符号变成象形图画来表示象马、象牛、象羊,来代表马、牛、羊三个字,用“象形”造字啊!
甲:那要是“象形”不出来呢?比如“刃”字。
乙:好办啊,再加个符号“指事”吗,“刀"字上加一点,不就是“刃"字吗。
甲:那要是也“指事”不出来呢?比如“休”字。
乙:好办啊,再造一个合起来“会意”就行,“木”字旁加个“人”就是“休",表示人靠着树休息。
甲:那要是还“会意”不出来呢?比如“妈”。
乙:好办啊,由表意转表音来个“形声”结合,“女"声“马”音,这不就是形声字“妈”了吗。
甲:那要是再“形声”不出来呢?比如“北”。
乙:好办啊,改“造字”为“用字”来个“假借”,向“北(背)”借“北"为方向字“北",再造一个“背"字表示本意了却。
甲:啊一一,太厉害了!谁开始造的?
乙:上古长四只眼的仓颉呀,《吕氏春秋》上不是说“仓颉作书”吗。
甲:那又是谁将七七八八各型文字同一的呢?
乙: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呀,“书同文”将使用千余年的大篆规范简化为小篆。
甲:可这与今天的规范字还相差甚远呢。
乙:接着变啊,社会文明的发展促使汉字不断再造变更。
甲:怎么变?
乙:汉代的由篆变律,魏晋南北朝时由律变楷,继而在变革中行书走向成熟,中国字从此不断定型,以至于今天。
甲:这就叫着一一
乙: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甲:高,实在是高。你们老师谁呀?
乙:就是大名鼎鼎的高仁老师呀!
甲:啊一一,高,实在是高啊!名如其人。
乙:高人吧?
甲:高人!听你这一说,我也要跟高老师学汉字了。
乙:好哇一一
合:我们一起跟高老师一一
学好中国字,追寻复兴梦,传承我文明,乐享时代福。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