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董元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入选《当代青年散文诗人15家》。已出版散文诗集《远山也忧郁》(百花文艺出版社)、《黑郁金香》(成都出版社)、《帘卷西风》(中国文联出版社)及长篇小说两部。2020年出版童话小说《星路上的公主》(香港人文出版社)。曾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现居中国四川。

童话《追蜜蜂的小哥哥》连载(十二)
我欲乘风归去
作者|董元静(四川)
刚刚到三月,这个南方大都市已经飘洒杏花雨,吹拂杨柳风,暖意袭人了。
宇晖穿了一件黄色短袖T恤,坐在家里的写字台前,面前翻开的是一本语文拓展阅读书籍。他暂时出不去远门了,上次去南海耽搁了整整一天,爸爸非常恼火。现在宇晖上六年级,马上就要小升初,十分关键,时间很紧迫了。但宇晖心里更急的是,妈妈的病和月馨的病都等不起,需要快!快些找到宝座,拯救她们,拯救蜜蜂!
桌上的拓展阅读书籍翻开的那面,正好是宋词里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在学校教育强调古典文学素养,不但拓展阅读书,连课本里也有一些古诗。而宇晖天生就喜欢古诗词,已经背得两百多首唐诗和一些宋词,苏轼就是他非常崇拜的一位诗词大家。宇晖不但能背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能背苏轼的另一首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听爸爸说过,苏轼的这两首词和辛弃疾、李清照、岳飞等人的代表作并称为宋词里的巅峰之作。所以宇晖下功夫将这两首词都背诵下来,记住了。
眼前,宇晖强迫自己静下来,再进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境里去。他念着早已熟悉了的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他停了一会儿,又重复了一遍,“我欲乘风归去……”是呀,我可以乘小银去找找这些大文豪,找找苏轼,也找找唐诗里的大诗人们,求教应当到哪里去寻找宝座嘛。这样,不离开自己的房间,爸妈也不会知道了。他这样想着,就拿起银梳子来。
“没问题!小事!穿越是一种纵向的归路,对我的翅膀很适合。”
小银本来就很有学问,它当然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它驮上宇晖,扇动着翅膀,并用长长的尾翼平衡自己。一眨眼,宇晖已经穿越时间隧道,来到了九百多年前宋代的中秋夜里。
“哇,好圆的月亮啊,亮得像白昼一样,”宇晖赞叹着深湛的夜空里,那如白玉盘似的明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欢饮大醉的苏轼正擎着玉制的酒杯,望着天空作词。他忽然发现了身穿黄色短袖T恤的宇晖,这种装束不合节令也不合宋代的习惯呀。
“苏轼大人您好!我是宇晖,来自二十一世纪的S市。”宇晖连忙上前双手抱拳做了一个揖。
“哦,幸会!小朋友,有何见教?”洒脱的苏轼立刻就喜欢上了宇晖那稍胖而不失帅气的样子。
听说了宇晖的来意之后,苏轼哈哈大笑,“那你要找我的好几首词呢。”苏轼拿出一本书翻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你先要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如今,雄姿英发的公瑾何在?多少豪杰又何在呢?”他将手里的酒杯翻转,“所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以,你必须找,找一个比大江更久远的永恒。”
宇晖摇摇头,表示不太懂:“永恒?那他是什么样子?该去哪里寻找呢?”
“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像无音,无穷无尽,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哦,你记住‘道’就行了。好吧,不说远了,你就看今天这首吧。”苏轼已从醉里醒来,并迅速转过话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不可攀,对吧?你要找的宝座之主、生命之主在至高的天上,人不能仰视,他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苏轼仰面,久久凝望那轮明月。
“但同时,他又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苏轼说道,“这就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他也在寻找,他也在等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知道我们迷失的苦和无奈!”
宇晖点点头,好像明白了一点点。谁知,苏轼举起酒杯,又说了一句:“你在寻找?我也还没有找到呢!可我知道,他真的在等我们……”
“看来他酒还没有醒,”宇晖心里想着,眼前的中秋夜已不见了。
“再找谁?”空濛之中,小银问他。
“王维和李白。”宇晖毫不犹豫,唐诗中他最喜欢这两位。

转眼,宇晖和小银走进了一阵清凉的秋雨中,丝丝银线不断,像有人拨动着一曲多弦的古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待雨丝收住,他们才看见并没有竹林,而是进入了山间绿林里,那位玉树临风般俊朗的才子便是王维。
“王维大人您好!我是宇晖,来自二十一世纪的S市。”宇晖自我介绍。
“看上去你也不像是我们唐朝的孩子。”王维颔首笑道。
“是你们以后一千三百多年的人。”宇晖认真地补充,“我来有急事求教于您。”
“愿闻其详。”王维让座,抬手投足,翩翩风度。
宇晖坐下,座位其实就是块石头。他简要诉说了自己的困扰。
“哦,这不太难。你读过我写的《山居秋暝》吗?就是在这里写的。”王维指着眼前的风景。
“读过,我还能背诵呢。”宇晖说着就一字一句地背了起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见他有灵气,又能背诵自己的诗歌,高兴了起来。他指着周围的景致,那空山新雨,那明月清泉,让宇晖看诗里的描写正是王维心境的写照,王维多写田园诗和隐逸诗,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
宇晖也真的陶醉在这自然的诗画美中,沉默许久,才问:“我求教的事情呢?您还没有回答我。”
“怎么没有?你要找的至高的宝座之主,就在大自然中,在一山一水中,在一花一草里,不需要再找别的了。我诗歌的末尾两句就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任随它凋谢吧,秋色如此令人流连,王孙自可留居山中。你留下吧,不要走了。”王维恳切地挽留。
宇晖大吃一惊,发现脚边有一只迷彩服色的大蛙,他连忙跺跺脚,大喊:“小银!快来呀小银!”
王维与景色都隐去了,不见了。茫茫山雨遮住了宇晖的视线,一群大蛙牵着他脚上的鞋带往那迷雾中走去,口里一片诱人的呼唤:“留下吧!何必呢?留下吧!”宇晖什么也看不清了。
蓦地,一道银色的闪电划过,惊雷炸响……雨,慢慢停了下来。

待宇晖的视力恢复,他和小银已经在又一轮明月下了,有花,有酒,有位仙人般的饮者正在舞着,饮着,歌着。无疑,这就是那位诗仙李白了。他吟的正是他的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宇晖不觉与诗仙一同吟诵起来。
“哈哈,连你就四个人了!月,影,我和你。小神仙,你从哪里来?”李白停住了摇晃,手里仍然举着酒杯。
当他知道了宇晖的来意,笑了笑,喝空了杯里的酒,继续将诗歌吟完:“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宇晖耐心地等着。他相信“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诗仙李白一定能给他满意的答案。
“你可听清了,‘相期邈云汉’。”李白转向宇晖,“你要寻找?那就要上得九天!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也。”
“九天我是没法上,可我寻遍了海洋陆地。”宇晖有些沮丧。
“我也是!若是我已找到了,就不会写《将进酒》了。”李白说着又吟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他接着说:“我若是找到了,就不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了!”
“您的这些诗歌我都会背,可真的不知道您心里有那么多……惆怅!”宇晖斟酌了一下,选了一个温和的词。
“不过,小神仙,你不要停步,不要退缩。你知道我的《行路难》结尾吧,”李白忽然振奋起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送给你这句诗为赠言!”
“好呀,”宇晖受到了激励,“真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知道应当告辞了,诗仙是非常忙的,即使在九泉之下他也要写诗。想了想又问:“还有谁能帮助我呢?指个路吧。”
“你去找找张若虚吧。”
“张若虚?”宇晖想问问怎么找,可抬头看到一扇帘幕垂下,李白和他的诗集都不见了。
其实他知道张若虚,他喜欢唐诗宋词,尤其喜欢玩儿“飞花令”,他的记忆力强,常常赢了爸爸妈妈,但不能全赢。这时,爸爸就教他背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爸爸说:“你背了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可以百分之百赢我们了。因为这首诗很长,而几乎每句里都有飞花令里最常用的春、江、花、月、夜,还有一些句子里有飞花令里比较常用的字:梦、水、天、年、云、鱼、雁、楼、人、梦、愁,一诗在心,占得先机。”宇晖凭着先天的记忆力,背下来了这首诗,但他除了觉得美,并不怎么懂其中的诗意。

“又是月亮!”小银喊着。果然,当一幅珠帘徐徐升起,宇晖看到了所见最高远深湛的夜空,看到了一轮皎皎孤月,银光闪闪,看到了一条春江,婉转空明。想不到他背诵的那首长诗如此唯美超绝!
而那月下那江边行吟的诗人必是张若虚了。宇晖不敢去打扰他。他只跟在他的身后,他只听着他的吟唱。而那诗人张若虚也不问他什么,只管吟唱着,只管捧着他的《春江花月夜》,捧着他这首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的难得佳作,献给明月,献给春江。
于是,宇晖和大诗人一道,再次进入了美妙的艺术时空,去欣赏,去看见,去领略和体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江流婉转,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江天一色,空中孤月等梦幻美景。然后笔锋一转,发出疑问和长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样的大气象,大境界,让人们看见的岂止是特定的春江月夜之景呢?又岂止是离人望月的一己忧思呢?
宇晖忽然就悟出了一些这首诗歌内涵的深韵,比如起初的起初,比如一个超然的声音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宇晖仿佛看见,张若虚在江边仰望皎皎明月空中朗照的时候,已经超越了特定的具体场景。他的思绪和灵感的翅膀飞起来了,飞往月光照彻的山川大地和海洋,在绝美、圣洁、广袤、深邃而又和谐的灵境中,他的心弦被一双无形的灵手弹拨着,因而感悟到浩瀚星空、悠悠天地的背后,透射出永能的神性光芒,诗人心里因此而充满感动,对那永恒之主至高无上的精神辉耀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流水不止,而明月恒久不变,令人生出对时空之外那永恒造物和最高存在的神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说的正是诗人自己发现月光之奥秘,从而完成了一次神性的启蒙。
可当诗人的灵翼飞回到长江边时,不禁对比天上人间,发出了人生短暂,出路何在的悲叹。
诗人忽然回头,看着宇晖发问:“谁真懂我?我写望月思人?我写游子不归?”见宇晖发呆,诗人摇摇手,“你只是个孩子,我但愿你知道,永恒无价,人生无奈,追寻无尽!”他转过身继续飘游,像诗中那游子一样,永不言弃,要去找寻,寻一个终极的归属,寻求再寻求,直到寻见。因为,那是终极。
毕竟,天地有情,江月待人。愿意归家的游子,是有家可归的。
宇晖并没有与张若虚对话,也没有得到他的解疑答惑,可他觉得获得感很强。与小银穿越回到房间里时,宇晖对自己的追寻更有了信心。“对呀,追寻无尽!永恒无价!”尽管他懂的不多,但已经够了。

(未完待续)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