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大桥奠基人——陈骏骠同志
□ 高德宏 宋余龙
“我港离城十二里,乘船多数到鱼行。鸡鸣喚渡南桥口,不是大帮即小帮。”这是陈炳昌先生描述水乡港口建国初期交通运输的景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船是里下河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是下田劳作,货物运输,外出走亲访友,无船难以通行。
港口作为八乡之首,区政府所在地,是原姜堰市西北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由于交通的闭塞,使得港口的经济渐渐落后于周边乡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边乡镇纷纷造公路通车,而港口所通一条公路则从西侧里华,罡扬经过方能进城办事,群众戏说是“鸭子打雄转一圈”。交通不便,使得港口工业经济严重受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周边乡镇实现工业产值亿元镇的比比皆是。亿元村也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港口的工业总产值始终停留在七、八千万之间,正如企业职工们所说的是“七上八下”。历届党委政府也曾想把港口的企业与城里的大企业挂钩,求生存,求发展。人家一听说港口是个千年古镇,工业又有一定的基础,很想来港口联营办厂,但到实地一考察,大为叹息,望而却步。
要得富造公路。时任港口镇党委书记的陈骏骠同志,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不解决公路问题,港口的工业经济得不到发展。形势的逼迫,群众的愿望,为港口人民造一条便捷的交通公路的提案,摆上了党委的议事日程。但港口的地理位置处于卤汀河西侧,要想造路首先就得解决澛汀河大桥的问题。因为这座大桥是建在主要交通运输航道上,要求高,跨度大,通过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论证和预算,建桥资金起码得120万元,这在当时港口工业经济不发迖的情况下,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以陈骏骠同志为首的党委一班人,多次召开研讨会,拿方案作决策。他们坚定一个信念,群众的期望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经过几上几下的会议动员,统一了全镇党员干部的思想,最终作岀:举全镇之力,实行全镇百姓自筹一部分,向上级争取一部分,镇财政勒紧裤带抽出一部分资金的总体方案。
在自筹资金的过程中,首先发动党员干部每人捐款100元,其次每个共产党员捐款100元,最后全镇百姓按人口每人捐款100元。由于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群众自筹资金部分很快得到落实,但这只能解决大桥款的五分之一。陈骏骠同志不辞劳苦,一次次跑省厅,跑杨州等主管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陈骏骠同志为港口大桥的筹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 改建后的港口大桥
大桥方位确定之后,紧接着又动员全镇百姓将原夾河街向南延伸1500米。这1500米里程虽不长,但全是河中造路,工程复杂,有些地方要用船运土夯筑,难度可想而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苦战一个冬春,终将路基建成。现在,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贯穿镇中,大街两侧商家400多户,成为里下河水乡少有的一条商贸街。
建桥筑路是修心积德的大好事。陈骏骠同志是外乡人。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共产党人勤政的具体表现。自建国以来,港口镇党委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他们对港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作出一定的贡献,港口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至今在港口老百姓中流传着:“丁久武的大会堂,王义宝的大渔塘,陈骏骠的大桥梁,缪荣株的大文章……‘’总结得虽不够全面,但百姓牢记着历任书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功绩。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呀!
港口大桥的建成,为繁荣港口的经济,方便群众出行,彻底解决了港口三面环水,欲离庄头先上船头的交通困难。虽然陈骏骠同志已调离港口多年,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为陈骏骠同志这种为党勤奋工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敬业精神点赞!
2021.9.12

作者简介
高德宏,1955年生,高中毕业,曾任原港口镇港东村党支部书记,村电工,种田,个体企业主,2018年开始写作,先后在“港口古镇”公众号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岀门卖货》《罱泥趣事》《母亲的“枣泥”粽》等近十篇在泰州晚报副刊“坡子街”发表,《父亲的教导》被《速读》杂志刊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