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林近影)
年过70岁的张林,祖籍洛阳孟津常袋乡,不足百日患上了“雪口”,刚会走路又伴过母狼。他幼年失父,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因家境贫穷只读过初中,为了生计13岁就外出打工,与年过半百的陕西醴泉(现为礼泉)县果树专家韩百川结为忘年之交。他出身中医世家,精通脉相和园艺,一次在山中采药时意外发现了一株野生藤本植物,从此便将精力投向了对这一新物种的培育和改良事业。30年后,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植物果实,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认可并命名为“中华仙人枣”,他也因掌握了其种植、繁育技术而获得了国家专利。
死里逃生伴母狼
张林的母亲在世时曾告诉他说,在张林不满一岁的时候,就度过了两次常人难以躲过的劫难。先是患鹅口疮,即当地百姓们说的“雪口”病:口腔粘膜上附着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念珠菌,疼痛无比,根本无法裹住母亲的乳头,更不要说吸奶充饥了。在疾病和饥饿的夹击下,家人眼看不过几十天大的张林小命不保,就把气若游丝的他装在一只藤条编织的篮子里,弃在了荒郊野外。
60年前的农村,除了收割时节人们才会不约而同到自家地里去劳动,平时在庄稼地里很难见到人,张林的母亲下地回来听说儿子被遗弃了,便赶紧撵到野外去寻找。半人多高的庄稼掩盖了各家的地块,只有长不出庄稼的荒地秃着脑袋,幸好张林是被遗弃在一块比较平坦的荒地上,才没有过多障碍地进入了母亲焦急的视线。当母亲看见那只破篮子的时候,两只饥饿的野狗也正往篮子那边凑,母亲急忙捡起几块土坷垃朝野狗砸去!赶走了野狗,命悬一线的病儿重新被母亲抱在了怀里,望着儿子那张毫无血色的面庞,一串串热泪滴在了欲哭无泪的小张林脸上……
回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子蘸着米汤往儿子的嘴里喂,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张林,就这样奇迹般地从阎王殿门口回到了人间……
等张林长到十六七岁,母亲又把他幼年时与狼遭遇,并被劫持到狼窝里度过了四天四夜的经过讲给了他听。这件百年不遇的奇闻,曾令全村乃至方圆数十里的村民们为之震惊,同时也为张林安然无恙重回母亲怀抱而庆幸。
那时的张林尚不满周岁,因无人照看,母亲下地干活时就把他留在家里,让他和自家的花狗在院子里玩耍。大门上的搭扣和扣鼻早已磨得十分光滑,只须轻轻一碰就能掉下来,但谁也没想到刚学会走路的张林会不翼而飞。在麦子微微发黄的初夏某日,母亲下地回来发现院门开着,找遍房前屋后却不见张林。问对面老眼昏花的奶奶,她说远远望见张林好像扶着一条狗摇摇晃晃出了村,可就弄不清上了哪条路。
母亲发疯似地央求全村老少都来帮她寻找儿子,4天以后,才在距村子3里左右叫做东达宿的一孔被废弃的看麦窑里,发现了大难不死的小张林。窑洞的角落里堆了些麦秸,小张林蜷缩着躺在那里,一股刺鼻的奶膻味充斥在空气里,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失踪了4天的孩子竟然毫发无损!
于是,各种猜测和臆断不胫而走:有的说这娃子中了邪,刚刚一岁就摸到了几里外的狼窝里去吃奶;有的说,那母狼看中了这孩子,想把他喂大以后帮着照看小狼。据村里的老人们分析,最可靠的原因是生下来的小狼崽夭折了,母狼奶水憋得难受,才冒险进村把独自留在家里的张林引走了,而常常与狗做伴的张林也把母狼当成了家里的大花狗……

滴水之恩报泉涌
1971年深秋,23岁的张林只身带一把修剪果枝的树剪来到陕西礼泉,13岁的时候,他曾跟着哥哥学过镶牙,但生意惨淡不足以谋生,只好凭着从小在果园里学到的知识出去碰碰运气。
一到礼泉张林就打听哪位专家的手艺最好,果农们异口同声说此人非韩百川莫属。当他费尽周折找到年过半百的百川老人时,果园的天色已近傍晚,望着一脸稚气的张林,老韩心里不免疑惑重重——不沾亲不带故,小小年纪大老远来寻我做甚?未等老人开口,张林便已弯腰鞠躬自报来意:十里八乡就数您老侍弄苹果最拿手,我想拜您为师!百川老人把张林让进屋里,询问了一些家庭情况,得知张林是因为家庭贫穷出来谋生,心中涌起一腔爱怜。
转眼天就黑了,百川老人的晚饭是四个菜包加半罐玉米糊糊。老韩给张林递过去两个包子:娃,快吃吧,走这么远,肚皮早就贴着脊梁了!饥肠辘辘的张林已经一天没吃东西,在低头接过包子的瞬间,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擦去了流出的泪水。咀嚼着包子里香喷喷的白菜,性格刚强的张林,生平第一次从一位异乡长辈那里,感受到父爱的温暖。韩百川把瓦罐里的玉米糊糊倒成了两碗,看张林呼呼啦啦地狼吞虎咽着,禁不住鼻头一阵酸涩。晚上,老韩有意试探张林的园艺知识,与张林交谈时句句不离本行:从果苗管理到果枝修剪,从施肥保墒到繁育嫁接,从开花传粉到挂果采摘,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竟聊到了天色泛亮。
清晨,韩百川心想,这娃子说的倒是有板有眼,还要看看他眼力如何,于是就领着张林在果园里转悠起来。面对一棵棵无叶无果、品种各异的苹果树,张林的指认不差分毫——秦冠、红玉、青香蕉、倭巾、国光,百川老人不由得暗暗吃惊!于是,老韩把别人托付给自己的果树划出一片给张林修剪,此后,二人便形影不离,经常在园艺繁育方面切磋探讨,成为忘年的莫逆之交。
光阴似流水,30年后,精通园艺却不善交际的张林,在果树种植栽培方面屡受挫折,决定凭着医治疑难病的一技之长进京闯荡。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他击败了诸多竞争对手,坐上了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门诊部主任这把交椅,后又被陆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后等医院聘为主治医师。工作之余,他努力进修医学理论,取得了副教授职称,将祖传的医术深化之后又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张林在北京行医的十年间,既给许多中直单位的老领导解除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病痛,也为日后重新回归园艺栽培积累了科研资金。
在此期间,张林一刻也没有忘记远在陕西的韩百川,为报答老人的知遇之恩,他风尘仆仆带着昂贵的营养补品,30年间六返礼泉探望晚年的百川老人。在果园深处的简陋房屋里,他们一次次促膝长谈,忆起远逝的难忘岁月,忽而热泪盈眶,忽而开心大笑。每次送走张林,韩百川逢人便说:张林那娃儿如今出息了呢,当上了京城的专家教授也没忘记我老汉!

张林最后一次看望韩百川老人
矢志培育“仙人枣”
“仙人枣”的前身,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其果实为多个簇生、形状长圆酷似小枣,是张林1975年在豫南地区的山中采药时发现的。在荆棘遍地、葛藤疯长的深山里,张林第一次看到这种植物时,感到非常惊讶——碧绿的蔓上一串串像枸杞一样的小家伙挤在一起,个头虽小却生气十足,摘一个放进嘴里嚼嚼,味道甜中带酸。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有没有什么药用价值呢?为了继续观察,张林在这株野生植物周围做了明显的标志,并且摘取了果实和叶片样本带回家化验,想弄清楚里面都含有什么成分。
化验结果令张林十分意外:果肉中不仅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C和钙等,其叶片也有一定的抗癌保健成分。从这以后,这株生长在距家数百公里外的无名植物,就成了张林日夜牵挂的“梦中情人”,一旦有机会就要长途跋涉前去“赴约”。
怀着对这株无名植物的痴迷,张林一次次翻山越岭涉水攀崖沿途寻访,一次次仔细辨认被野兽和猎人毁坏的记号,一次次打开塑料袋包扎的叶芽观察嫁接情况,一次次把即将萌发的枝条剪下带回扦插繁育……弹指30年,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失败的张林依然初衷不改,为寻求突破而进退维谷的窘境也从未让他放弃。时至今日,“苦恋”早已令他两鬓斑白,经过坚持不懈地改良,其枣形果实已经从原先的枸杞大小增长为拇指般粗壮,锋利的岁月刻刀终于把他雕塑成了“中华仙人枣”的专利培育人,并填补了国际生物学领域的一项空白!

张林和挂果累累的仙人枣
如今,几经优选培育、配对繁殖的“仙人枣”后代,年年花繁叶茂、硕果累累,十几亩果苗栽培基地棚架满藤、枝蔓苍翠,其抗虫害、抗落果的特性空前罕见。经农业部权威机构测定,该果实富含人体所必须的17种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每100克高达212—549毫克(约为苹果的50倍),钙的含量为每100克含679毫克,试验证明,其果汁对致癌物质“亚吗啉”的阻断率高达98.5%,实为举世难觅。
在专利的申报和审批过程中,权威人士对张林的努力无不投去怀疑的目光:就凭你一介草民孤军奋战,还想搞尖端项目?即使是手续完备、成果确凿通过审批之后,仍心存疑窦、不敢全信。然而,2010年春,当农业部专利局派员到洛阳实地勘察,看到大片生机盎然的“中华仙人枣”长势大好时,才真正信服了张林呕心沥血的成果。
河洛苍穹群星闪烁,园艺大师张林倾其毕生之精力,在园艺科技领域独树一帜,释放着璀璨的星光。下一步,他将把目标转向联合种植栽培和创办经济实体,一心让中华仙人枣走出洛阳,成为人类保健的福星。

仙人枣丰收在望

半生辛劳,只盼为人类造福

省电视台颁发的荣誉证书

作者简介:冷慰怀,男,汉族,1945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54年定居洛阳。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发表各类作品350余万字,获得过《光明日报》《诗刊》等报刊文学赛事奖励30余项。退休后前往广东谋职,曾被聘任为《鹤山报》《大亚湾报》《惠阳报》编辑,《惠州日报》总校审。已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纪实文学等10部,主编民间发起的一至七届“苍生杯”全国征文选集《苍生录》共七辑约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