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日记,不是日记。
有点随性,有点刻意。
言简意赅,废话不多。
采撷生活的浪花,佐以轻松与幽默,绘制雅俗共赏的套餐。
这是最近我为“微信体”散文所做的小结。2019年8月25日我给娘家报纸北京晚报写出第一篇《每日播报 乐此不疲》,当年12月25日又在姑苏晚报发表第二篇《那些瞬间》。2021年1月起“专供”泰州晚报。泰州晚报总编辑正式定义为“微信体”散文,并在该报著名副刊《坡子街》推而广之。于是我乐此不疲……
1
我真的被宠坏了。仅仅在京请了一顿饭,南充小妹小蓉,又是雪梨又是猕猴桃的递来。“收到没?收到没?同时发出的哦。”我答:“不急,丫头。反正最后都到我嘴里!”
终于收到了。浩浩荡荡,千军万马啊!朋友们实在太好了,无以回报,只能来京请顿饭……哦,对了,突然想起:那次吃饭,到底谁付的钱?朋友们总是鬼头鬼脑假装上厕所偷着交。不过,这一招,现在我也学会了。
2
五天里,几家晚报相继转发了我的散文《我的小姐妹们》,这些“小朋友”开始火起来。文中主人公之一、淮海晚报名记刘娟发表一段话,煽情得让我泪奔:“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想,我是用了一万次的顾盼才换来与你的不期而遇。”另一主人公、襄阳晚报牛莉萍,则用“苍茫生活中的一米阳光,喧嚣世界的一缕清风”来形容,让我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常言道:“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
不过也有例外。文中又一主角、淮安美女周熔熔,心有不甘地说:“万万没想到,我是靠掼蛋出圈了!哈哈!”
3
一枚女汉子在朋友圈抱怨:“大大小小,一天不知道要忙多少事!”我赶忙冒充“哲人”发表高见:“忙,会发疯;闲,会发霉。”
冒充成功。因为女汉子火速回复:“精彩评论!”
其实,在忙与闲之间拿捏,并不难:不发霉,必须的,没听说“黄曲霉素”致癌?不发疯,也不难。还不了解自己几斤几两?就那么柔柔弱弱不堪一击?得,不装林黛玉,咱们该干嘛干嘛,悠着点就行。
4
在这个燥热未退、秋风初起的季节,最开胃的,莫过于一碗冷面加烤肉。今天,请我的非专业司机黄同学和自愿担任候补的许同学吃饭。仨人口味一致,感觉好极了。对于我这种不会开车、又极度依赖汽车的笨家伙,时不时为自愿充当司机的好友献献殷勤,是十分必要的。我说过,笨人有笨人的福气,就看你是否笨得真诚、笨得感人。
人大学妹海涛点评:“同款笨人记住了!”
5
今年雨水过于汹涌,老天爷必须反省了。虽然北京情况还好,但儿子家每逢大雨,屋里就稀里哗啦。物业说这种情况不少,正申请维修基金,何时到位不知道。你猜怎么着?儿子一家等不及了。他们自购安全绳,一百九十斤重的儿子系着它爬到窗外涂防水胶。儿媳和12岁的孙女在屋里紧紧拽着安全绳。天哪!妈呀!祖宗啊!这里足足有五层楼高!
今天得知他们这样“自救”。瞬间,呼吸停止五分钟!俺发出“最后通牒”:再有类似行动,“断绝一切外交关系!”
谁能告诉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6
一觉醒来,惊讶地发现,一夜之间我这篇散文的阅读量已过五万!不到两千字,能吸引如此多关注,作为作者,必须小小地傲娇一下。再稍稍地总结一下:看来微信体散文在读者中是有市场的。
当天傍晚,阅读量过了八万。嘚瑟之余,请允许我稍稍修改一下某君的肺腑之言:“请相信,你写下的每一个字,总会有人读懂;你发出的每一张照片,总会有人欣赏。这,就是平凡世界里无与伦比的慰藉。”
7
今天的“泰会拍”摄影版,主题《萌萌哒》。的确很萌,我也很得意:因为七位作者中有五位是我拉进作者群的;而且此刻俺还在继续“伯乐”中。干啥?约稿啊。已和文捷编辑商定,明天出一版《开学记》。如今的开学日,动静真叫大:快乐的孩子,号啕的娃娃,揪心的父母,因解脱而迈出螃蟹步的兴奋家长……墙内墙外,人间百态。
不就是一个开学么?这么夸张!想当初,我们也是“新中国的儿童”,却没享受过这等待遇。是啊,那时孩子多,不稀罕。可到了俺儿子那代,我家也只有这么一棵独苗苗。每周一,我还不是痛痛快快地把他往报社幼儿园一搁,就扬长而去?
8
徐徐微风,有点凉。可以宣布,秋天真的到了么?
那天看《小林漫画》,他说:“等待一个秋天的日子,需要一整个冬天,一整个春天,和一整个夏天。”
大实话。我喜欢大实话。虽然有时让人感到悲凉。但深知,这就是日月轮回,就是“天经地义”。不必惆怅,不必感伤,“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没错,这是郭小川的著名诗句,从中学时就澎湃于心的励志与浪漫。于是,我决定在秋霜里结好我的果子,用“司马体”的行文风格,进行“微信体”的写作,让文章一篇接一篇……

作者简介
司马小萌,北京晚报高级记者。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曾出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十五年。在新闻摄影领域颇有建树,是国内新闻摄影公益平台的领军人物。如今“跨界”,在文字领域大展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