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是赵一曼同志牺牲85周年。
1950年5月,电影《赵一曼》在全国上映,大家都被赵一曼顽强不屈,舍身取义的英雄事迹所震撼,但赵一曼是谁?她的亲人在哪里?鲜为人知。
一份编号“特密第8853号”的日伪时期旧档案,一张泛黄的母子合影照,揭开了赵一曼的身世,找到了她的亲人。
——题记
1952年秋,北国“冰城”哈尔滨天意渐凉,落叶飞舞。正在寻找赵一曼亲人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来到哈尔滨档案馆,在尘封几千份的档案中,查找赵一曼的信息。突然,一份编号“特密第8853号”的《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情况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翻译得知,这份档案正是赵一曼从被捕到枪决的报告。档案里还发现了赵一曼写给孩子的两封遗书。
遗书是写给宁儿的,宁儿是谁?
新中国成立后,欢庆胜利的人们没有忘记寻觅在战乱中失去联络的亲人,各种报刊也开辟了寻人启示专栏。
1952年5月,《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组收到一封信,请求刊登一份寻人启事:“李淑宁,名一超,四川宜宾人,女性,现年46岁,民国15年(1926年)到武汉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民国16年,宁汉分裂到莫斯科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曾回国一次,民国19年以前曾有音讯,自后即中断。如有同志知道以上情况者,请函告四川省宜宾县白花乡邮转为祷。”
寻人启事署名李坤杰,是李淑宁的姐姐。
6月6日,李坤杰收到了《人民日报》的回复:“本报篇幅有限,只登军属寻找革命军人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你的情况特殊,我们已经把寻人启事转交组织部门帮助寻找。”
李坤杰观看电影《赵一曼》后,隐约觉得赵一曼与失踪的妹妹李坤泰有几分神似。
一天,郑双璧(1926年李坤泰在宜宾女子中学就读时的同学)拿着一张2寸大的照片找到李坤杰说:“二姐,这是淑宁(李坤泰别名)在上海时邮寄给郑易楠妹妹的照片,妹妹要我设法转交给你,这些年由于世道混乱,一直没法找到你,现在把它交给你。”
李坤杰接过照片一看,顿时热血沸腾,泪水似涌泉般流下来。照片上的大人正是妹妹李坤泰。
李坤杰写信联系在西安工作的郑易楠,询问照片的来历。
郑易楠在回信中说:“在上海时,我和淑宁经常见面,帮助她解决过不少生活上的困难。有一次,有半个多月不见她来了,我们正担心她出了什么事,她突然抱着孩子闯进屋来了。只见她满头大汗,神色慌张,把孩子往我怀里一塞说,‘我患虎烈拉了(暗语:暴露了身份,被敌人追捕),要马上住医院!’说完转身就走了。她把孩子扔下后,可把我们害苦了。后来她去了江西省委工作,以后就失去了联系。”
李坤杰根据郑易楠提供的线索,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打听曾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李坤泰。
周恩来总理收到信件,实在想不起这个李坤泰是谁,于是将信件转给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请她帮助查询。结果没有下落。
1954年1月,李坤杰听说家住宜宾的四川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江子能去北京开会,请求他打听妹妹李坤泰的信息。
会议结束后,江子能找到了时任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的何成湘,向他详细讲述了李坤泰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的经历。
何成湘,宜宾珙县人,1934年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曾领导过赵一曼。
此时,何成湘也正在寻找赵一曼的亲人,他说:“电影《赵一曼》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姓李,也是四川人,但具体哪里的就不太清楚了,我在满洲省委工作时领导过她。1933年4月,赵一曼和一个姓曹的同志领导了哈尔滨300多名电车工人大罢工,由于身份暴露,老曹同志被捕牺牲。组织上决定把赵一曼的关系转移到珠河游击区工作。转移时是我代表省委找赵一曼谈的话。为了能更隐蔽,我当时建议她改姓李,她说她本来就姓李。后来,她在游击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瘦李’”。
何成湘突然想起当年与赵一曼交谈时,赵一曼说自己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女生队学习。
何成湘问江子能:“有她的照片吗?”
江子能回答说:“听说她姐姐有一张,我回去后就给你寄来。”
不久,何成湘收到了四川宜宾的来信,信中夹着一张照片,他一眼认出,照片上端庄清秀女子正是当年他的老部下赵一曼,怀中的孩子肯定就是宁儿。
正当李坤杰为寻找妹妹一筹莫展时,好消息从天而降。李坤杰听说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是妹妹李坤泰的小姑子,她看到了希望。
1955年1月,李坤杰给陈琮英写信,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她。
陈琮英收到信后,立即于1月20日回信:
坤杰同志:
来信敬悉,你的妹妹后来牺牲,这是很大的损失,她的儿子陈掖贤是一超同志当时无力抚养,由我接受后交给我堂兄陈岳云教养的。陈掖贤去年在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现在北京工学院工作。陈达邦现在北京人民银行总行国外局工作。
得到消息的李坤杰赶忙写信给陈达邦和宁儿。
宁儿在回信中说:“姨妈,我知道妈妈叫李一超,是共产党员,听说她后来牺牲在东北,母亲的事迹和赵一曼很相似,可是我们没有证据……”
1956年,《工人日报》记者何家栋受何成湘委托,拿着照片来到珠河地区找与赵一曼朝夕共处的游击队员和乡亲们辨认。看到照片,他们惊喜地喊出了当年对赵一曼最亲密的称呼“瘦李”。
记忆的证明需要获得文献的实证。在哈尔滨市档案馆的日伪档案里,调查人员还发现一张赵一曼躺在病床上的照片。酷刑的创伤使她痛苦,但依旧安祥,紧闭的双唇、闪亮的眼睛、清秀的容颜与怀抱孩子的那张照片对比,就是同一个人。
至此,李坤泰、李一超、李淑宁、“瘦李”和赵一曼画上了等号,赵一曼的身世真相大白。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宜宾县伯阳嘴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给她取名坤泰,字淑宁,希望幺女能给李家带来安宁和康泰。
读私塾时,赵一曼受到大姐夫、进步青年郑佑之的影响,阅读了《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很快接受革命新思想,为她追求真理,认识世界打开了大门。
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化名李淑宁。
1926年,经郑佑之推荐,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成为第一批女学员。
在凛冽的寒风里,赵一曼抱着宁儿一路奔跑,实在跑
赵一曼在《滨江述怀》中抒发了她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亲自参加了赵一曼的刑讯。
《日本战犯的罪行供述》记载:“通过黄翻译(黄钟英)的询问的结果,知道赵一曼是抗日妇女会的指导者,又从她很高的教育程度和激烈的抗日态度来看,我深感抓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趁在激昂状态时,打算只问些要点,用手握或用鞭刺她的手腕弹伤将近两个小时,但从她激昂的态度来看,我认为绝不是容易问出的。”
为了从赵一曼口中得到情报,大野泰治用尽了各种酷刑:鞭打、吊拷、老虎凳、拔牙齿、压杠子、扭胸肉、搓肋骨、烙铁烫烧、灌辣椒水、竹筷夹手指脚趾等。赵一曼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经过长时间的审讯逼供,赵一曼生命垂危,敌人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视治疗。
《侵华日军战犯手记》记录了赵一曼的伤情:“在森田(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的命令下,护士揭开了患者的绷带。那烂肉、脓血、药品所散发出的恶臭立刻扑鼻而来。患者的臀部、右大腿部、左膝关节上部的三处枪伤已经红肿,伤口附近已经溃烂成黑色,脓血直往外流。”
“‘是昨天送进来的,在给她做应急手术时,伤口已经生蛆了。’森田一边说一边粗野地进行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见习护士韩勇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珠河游击队的故事。两个人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被唤醒,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虎口。
1936年6月28日晚,赵一曼在董宪勋和韩勇义的帮助下,成功从医院逃出。
30日清晨,在距离游击区20里的阿城李家屯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了敌人的魔掌。后来,董宪勋惨死狱中,韩勇义被判有期徒刑4个月。
赵一曼被捕后,丧尽天良的大野泰治对她使出了最新发明的电刑。赵一曼疼得肢体麻木,浑身抽搐,整个人宛如一具尸体。她忍受残酷折磨,始终没有吐露党组织和东北抗联的信息。
经过9个月的刑讯逼供,招数用尽的日本宪兵放弃了对赵一曼的审讯,他们知道,永远也战胜不了赵一曼钢铁般的意志。
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敌人押往上开往珠河的火车。赵一曼心中明白,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她静静地靠在车厢后背上,凝视着窗外薄雾笼罩的田野,回顾自己走过的短暂人生,一幕幕往事记忆犹新。想到宁儿,她向押解的日本宪兵要来纸和笔,给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来到珠河小北门前,日本宪兵将赵一曼押向刑场,面对敌人一排黑洞洞的枪口,赵一曼昂首挺胸,高唱《红旗歌》,移动着艰难的步子,迎着灿烂的阳光朝前走。
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赵一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一阵杂乱的枪响,年仅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播洒在了她用生命所守护的白山黑水之间。
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纪念和歌颂赵一曼题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章: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2009年,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结语: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她以31岁的年轻生命和壮烈的战斗历程,谱写了一曲光辉的生命之歌。她将青春和热血化作满腔的爱国情怀洒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
在中国历史上,赵一曼是一面永远鲜红的旗帜!她的名字就是一种力量!
张学勇
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新华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4月21日,读书心得《鉴知往来砥砺前行》被新华社刊用。“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