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绣《公司简介》河南萍日宋绣工艺有限公司,位于中国七朝古都汴梁河北岸封丘,是一家集生产、设计、研发、创新、销售、装裱、培训、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刺绣艺术企业。2016年被河南省妇联合会、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命名为“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公司建有宋绣艺术馆,手绣坊、装裱室,绘画室等。按照“公司+展示馆+培训+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运营,每年可培训刺绣技术工人100多人,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2020年10月被封丘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列为“爱心企业”,实现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的有效结合,达到企业发展,贫困户致富的双赢目的。
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李世萍带领宋绣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寻踪探微,博采众家之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之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纹蒙针等36种针法。多种针法的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富有立体感。宋绣针法既善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评比中荣获金奖。
文化是国家思想和灵魂,中国传统手工艺世界文明。刺绣艺术是先民的伟大创造,不是文字却记载了历史,不是语言却表达了美好的寓意。我们将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己任,努力将萍日宋绣打造中国收藏艺术品和使用艺术品的一线品牌。宋绣《历史与传承》 宋绣又名“宫廷绣”“官绣”,源于北宋时期,中国五大名绣之一,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国都开封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 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王素花, 女,1935年4月出生于封丘县潘店镇潘店村,国家级非遗项目“宋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家住封丘县尹岗乡碾庄村的李世萍,从小喜爱宋绣艺术,跟随自己的祖母蔡修荣(1926年3月出生)、母亲邵长娥(1958年3月出生)学习宋绣技艺。2002年初中毕业后,到远房表姑王素花开办的开封市艺苑宋绣工艺厂工作,系统学习宋绣技艺。2016年6月8日,在李剑晨等人的见证下,正式拜王素花为师,并至今一直从事宋绣的传承发展与弘扬工作。
宋绣《针法与花样》滚针绣:引线后,从绣面上逆绣-斜针,针从前上穿出绣面再逆针至前斜总部扎下,针脚藏于线下,依次行针即成曲线或直线,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效果很好。
缠针绣:钉线后,在针上用绣线根据需要连续绕一定的长度,将针抽出即成-较粗的线段,然后钉在底料上,可绣小花瓣、麦子等。
散套绣:散套绣又名掺针,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度,柔和逼真,质感强,适合绣花鸟,动物。
蒙针绣:用于画面相同的色线,在画面平行施针,线距较稀,画面显露,绣出的山水、树木、虚空润泽。
双合绣:用双线合成绳,根据图案需要钉牢在底料上,适合绣篱笆竹廉绳索之类,如清明上河图的船绳就是这种绣法。
反枪绣:用平针先绣一个面在上面拉一直线,然后顺绣的方向把直线拉成弧形,以弧线为边缘线,将弧线在下面绣一色块,最依次绣之,最后一块边沿绣整齐,适合绣屋瓦、蝴蝶等。
宋绣《主要特征》宋绣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宋绣具有我国古老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
2、宋绣是中国名绣之一,具有北方刺绣流派的特征。
3、宋绣擅长刺绣古老名画,古色古香,绣面针线细密,色彩沉着,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
4、刺绣《清明上河图》是宋绣的代表作,其作品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富有鲜明的主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5、艺术特色的独特性: 宋绣借鉴了 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色彩淡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 工艺流程包括选样、定绣布、画样、拿样对色、取线、绣、裱、检验、成品、合格出厂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要遵循的“平、齐、细、活、光、亮、静”的七字要求。其中“绣”的36种针法,不仅好懂好记好操作,而且为刺绣行业所借鉴,为该项目的核心要素,擅长绣制古代历史名画为其特色。制品具有“针线细密、构图严谨、色彩淡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等特征。主要针法有绣花蕊、白枝、桂花的打籽绣,绣山水、树木的蒙针绣,绣花卉的齐套针,绣水纹、云彩、柳条的滚针绣,绣屋瓦、蝴蝶等富有层次图案的反枪绣等。
宋绣作品荣誉;
《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获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003年《洛神赋》获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鼎奖,入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
《百骏图》入编河南省工艺美术图志
2005年《百鸟朝凤》在“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珍品展览“上获金奖
2003年《清明上河图》获中国国际经济与文化发展促进会”伊利杯“一等奖
2007年《清明上河图》获中国民协颁发的”珍贵艺术品AAA“奖
2009年《清明上河图》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民族艺术品“奖
2019年《清明上河图》获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
宋绣《代表作品》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宋代皇帝赵佶的《听琴图》
清代沈栓的《百鸟朝凤图》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百子图》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王少卿的《牡丹图》等。
宋绣《五牛图》简介原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的五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不仅再现了原作风貌,而且在绣制过程中,把宋绣传统技巧和针法巧妙结合起来达到完美效果。用须针绣来绣制牛尾巴,稀疏长短各不一致;用悠针绣来绣牛的身体,使其丰满匀称,用包针绣来绣制蹄子使其整齐统一,繁而不乱,整个绣面工艺精细,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宋绣《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属国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并于1959年绣制成第一幅巨幅长卷《清明上河图》作为建国十周年的河南礼品选送北京,陈列人民大会堂。此作品以散点透视的手法真实描绘了北宋时期京都汴梁的繁华景象。绣卷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集市、一部分是农村,画中有684个人物、96头牲畜、122座房舍、8顶轿、25艘船、15辆运输车辆、120棵树木进行分解、运用18种针法技巧、120余种纯天然色线,将景物一一表现出来。来往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生活逼真,疏密有致,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宋绣《百鹤图》这幅工笔重彩《百鹤图》卷,采用了天然丝线和缎子进行绣制,运用了“蒙针绣”“散套绣”“平针绣”“悠针绣”“交叉针”“滚针绣”“羽毛绣”等多套应物形象针法,描绘百鹤动态,或聚或散,或舞或宿,或戏或清流,或翔云表,或飞啄食,或舒翼理毛,莫不栩栩如生,各臻其妙。使绣品色彩明快、绚丽、结构平谨而生动、传神剔透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非常动人,原画绢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宋绣《虢国夫人游春图》简介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绢本设色,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宋绣《簪花仕女图》简介为唐代周昉绘制,绢本设色,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
宋绣《韩熙载夜宴图》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唯一的传世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诸事为题材绘制而成。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青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用丝绒色彩交错绣出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工艺做平,细、光、顺堪称中国一绝。
情景设置:王青霞 朱文芳
音乐配置:王青霞 朱文芳
主 编:王青霞
副 编:朱文芳 刘永占 姜满成
杜云燕 唐胜德 康宗生
李 库 韦玉英 刘 峰
樊济辉 黄秀珍 卢学祥
王贵林 李纪龙 咏 梅
张晓峰
执行编辑:王青霞
文学顾问:尹玉峰(教授)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