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永难忘怀的露天电影
杨昕
提起电影,人们不禁会想到《建国大业》、《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无论是演员阵容之豪华,感情演绎之真挚,敌我搏杀之残酷,都是令人震撼的。然而,就我来说,对我触动最深、最能拨动我记忆之弦的,还是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文化生活极为匮乏,连收音机都没听过,我们翘首以盼的就是由公社(现在称乡)放映员每月两次下来放映的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布场简单:在操场的一端--我们大队(现在称村)是在学校操场放电影--竖两根楠竹竿,把白底黑框的幕布四角绑在两根竹竿上(下雨时就挂在廊檐下),上面安一个喇叭,再将电线连到操场中央的放映机上,这个场就布置好了。

放电影最为难的是“踩机子”。那是一个像两个自行车支架拼装拢来的机器,两副踏板,两根链条,两个人坐上去,同时踩踏,靠链条传动带动一个小型电动机发电。
听踩机子的人说,放完一本胶片,双脚踩得又酸又麻。一般是按生产队(现在称组)的顺序轮流安排各队的基干民兵踩机子,放完一本胶片就换一拨人。有时会出现空缺,有些较为狡诈的民兵躲得离机子远远的,大队书记就在扩音器前喊:“第×生产队的基干民兵上来踩机子!”几经催促,加上观众的抱怨,才有人十分不情愿地坐上铁架的踏板。
但是也有例外。一生产队的昆哥就场场不落,他有一个特性:爱听恭维话。给别人帮工,主人只要说:“老昆做事麻利卖力,吃饭又少”,他肯定忙活一个上午不歇,本来能吃四大碗饭的他,吃了两碗就拍肚皮说饱了。不知怎么的,这一“特性”竟然让大队书记晓得了,经常当众夸他“机子踩得好”,于是,放映机前就经常出现了昆哥的身影。

每当看到放映员把电影担子挑到学校的时候,我们那颗激动的心真是无法形容。放学回到家,把饭一扒,就往学校跑,把自己的板凳搬出来,提前放在幕布正面距离适中的地方,有时能弄两条凳子(有些同学晚上不来看),便成一字形排开,算是为家里人占位子。
那一次放电影《地道战》,恰好又是我8岁生日,姐姐为我准备了一个鸡蛋作晚餐。鸡蛋可珍贵呢,几个月都吃不上一回。可是鸡蛋的诱惑力在电影(尤其是《地道战》)面前还是大打折扣--虽然鸡蛋让弟弟给吃了,但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你们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电影《地道战》)
也有看电影睡觉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什么内涵、主题之类的东西,但爱憎还是分明,只要看到八路军、解放军把鬼子、蒋匪打得屁滚尿流,就觉得振奋人心,好看,过瘾!那一次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看完一本胶片,还没有解放军和敌人打仗的故事情节,自己的眼皮却开始“打仗”了,而我身边的小胖,早就哈欠连天,东倒西歪。于是我们相约去乒乓球桌上睡一会,先解解乏,再来看电影。学校乒乓球桌放在一个四周没有窗户的空屋子里,晚上黑黝黝的。我们摸索着爬上桌,并排躺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不知什么时候,我醒了。只听周围出奇地安静,电影早散场了,人们早走光了。一摸身边,没人。啊!我翻身滚下球桌,没命往家狂奔。要知道,回家要经过一个叫“师公包”的地方,听大人说那里经常有鬼扔沙子。白天一个人走过那里都头皮发麻。通过“师公包”时,我浑身汗毛竖了起来,仿佛还听见后面有人在追我(其实是自己的脚步声)。到家,整个人差点都虚脱了。
当时我打算把小胖狠狠地收拾一顿,后来才听说他比我还惨。原来,他睡着睡着就滚到另一头去了,难怪我醒来摸不着他。小胖到家时鸡叫第二遍了,额头磕了一个大包,一双鞋跑丢了一只,后来也一直没找着……
露天电影,给我孩提时代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如今,虽然它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但它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本文源于2011.2《苗岭文艺》,责任编辑叶飘。当时作者单位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中心学校。)
那年那歌-向前进!向前进!(红色娘子军连歌)
(电影《红色娘子军》插曲)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砸碎铁锁链翻身闹革命
我们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延伸阅读-搏命梅山女
搏命梅山女(点击左边文字打开链接)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