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俗中见雅元曲胜
作者|东香人(中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历史的车轮碾入大元帝国时代,一种新的文学式样一一元曲,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由俗里俗气、名不见传的呀呀学步“丑小鸭”,变成人见人爱、俗中见雅的“白天鹅”。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让我们借助历史隧道,穿回到有元一代,去探寻这一奇妙的踪迹。
一代天骄,成洁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他,令人不可思议地率领蒙古大军,金戈铁马,横扫亚欧大陆,最终踏破大宋大好河山,至忽必烈,建立起以大都为政治中心、以蒙古贵族为统治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元帝国,就这样横空出世,她带给平民百姓的是什么呢?

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各民族文化交相融合。世情的巨变,为元曲的破土而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营养。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让蒙古人等少数民族民众有机会接触汉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接受汉文化,并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将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真的性格,注入作品形象之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元曲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破土而出,如一缕新风刮向诗坛,引起躁动。 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新成份,在文艺创作方面,大量吸取少数民族乐曲,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推动了元曲的再发展,使元曲为汉族百姓所喜闻乐见,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世情的巨变是元曲产生并发展的基础。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在,手执着饮行杯,眼搁着别离泪。”流离失所的百姓,远离乡土,逃向远方,人事沧桑,民情也发生巨变。夺得汉家天下的蒙古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烧杀掳掠,“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社会巨烈动荡,民族压迫深重,民族歧视空前,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借文艺作品来反映现实的反抗,成为创作的内容,将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写入杂剧,搬上舞台。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使儒生处于“九儒、十丐”的地位,失去仕进机会,特别是一些“书会才人”,如关汉卿、王和卿等人,被抛入了社会的底层,混迹勾栏,与倡优为偶,在与下层百姓接触结合中,以笔为器,创作出大量的惊人之作元曲和剧作,重获新生。正所谓“儒生不幸文坛幸”。世情的震荡,造成了百姓极度的痛苦与反抗,造成了儒生走入百姓生活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在促进元杂剧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元曲的大繁荣。

元曲在元代文坛上,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当之无愧。元曲是继诗、词之后出现的元代诗的新样式的通称,包括剧曲与散曲两个部分。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张可久、乔吉等人,可谓群星闪烁。 剧曲是构成元剧的主体,是元剧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剧的辉煌与剧曲是分不开的,每部成功的元剧,也是剧曲的成功。“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将《西厢记》的女主人公莺莺亮像人前,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西厢记》家喻户晓,元代剧坛上双峰并峙之一的王实甫,就是这样用剧曲写尽男女之情。 散曲是相比较剧曲而言,是相对独立而又区别于传统诗词的新文体,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翰林学士姚燧,工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他的《寄征衣》短短24字便将思妇为难、矛盾心理描绘得维妙维肖,虽一字未提思字,但相思之情却跃然纸上。这就是散曲的魅力所在。
一曲唱罢意未尽,大元帝国悄然去。流览完元曲在有元一代萌芽、发展、到鼎胜阶段的世情、民情之背景,结束穿越返回到当下,将眼光停留在元曲本身上再看看,作为诗坛中的新成员,它的蕴味在哪呢?

一是俗味,口语化,散文化,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风格。元曲不象诗词讲究含蓄蕰藉,而是“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纷至沓来,比比皆是,将人一下子就带入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氛围之中。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自称为“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的关汉卿,将《不伏老》中的“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增衬为22字的长句,把“铜豌豆”豪放泼辣的性质喧染得淋漓尽致。接着推进:“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将自己及一班“书会才人”戏谑描绘得活灵活现。 “一声啼鸣,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公认的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张可久,以一曲《春晚次韵》,更是将景语变成情语,典雅工丽,俗中见雅,体现出缠绵委婉的情味。
这种口语化、散文化,却杂揉进俗中见雅的直白之美。从元世祖攻宋有功、袭父职为东平路行军万户的严忠济,官至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江浙省事,他对权力的感悟竟能从曲中所出,虽俗而直白却又不失雅中见大志。他的《天净沙》一曲“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一改元曲淡泊功名、鄙视权贵、粪土王侯之常例写法,看似宁可用十年的寿命却换取一天的权势,表达自己对权势的热爱与追捧之俗,实则是借孟尝君汇聚天下有志之士之典,表达要“赛田文养客三千”共创伟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思。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懂得,权势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手段,追逐权势是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途径,是俗得有志。

二是土味,土气息,泥滋味,形成了自然酣畅之美的艺术特色。王国维说过:“元曲之佳何处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元曲作者多以赋的手法,白描直陈,把所写的情与物展露无疑,达到豪辣灏烂、酣畅尖新的意境。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元剧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他的《知几》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将生活中的事,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写入曲中,散发出满身的土气息。“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同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借《秋思》将自己选择陶情山水而弃之奔波名利之心,就这样潇洒酣畅地表达,充满着诱人的泥滋味。
这种土气息、泥滋味,却透着俗中见雅的自然之美。金正大元年进士的杨果,在元朝以老致仕,官致怀孟路总管,有着“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之称。他“以词为曲”,“曲境”就有了闲雅风致的韵味。他的《小桃红》一曲“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是曲中见词而倍有雅韵,将别后重逢的一对恋人相见时情态,别一样衷曲互款有趣道来,“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自然中一语双关而俗中显雅,浑然天成而传世,是俗得自然贴切。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元曲之情是世之情巨变,带来民之情沧桑,让人情不自禁情依依;元曲之味是俗之味透着雅,带来土之味泛着香,让百味不抵民之味而盛传。诗坛上的新科状员就这样以俗见雅满芳香,成为诗坛上的一朵艺术奇葩而流芳百世。
(二〇二一年八日二十四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