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明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芸芸眾生各顯其能。在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新形勢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廣大民眾極盡可能地把自身的專業特長展現出來,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做出應有的貢獻。河南省新野縣上莊鄉柳坡村張士安的坎坷收藏經歷,就是其中的一抹亮點,不能不讓人感動和嘆服。
民間收藏藝人張士安
獲悉張士安這條新聞線索,緣于我的同事張冬奇。那天我們在辦公室談工作,張冬奇說起了老家張士安的傳奇人生。張士安雖說只上過不到三年小學,硬是寫了個長達20多萬字的劇本,還異想天開想把原創作品改編拍攝成影視劇。乍一聽我還真覺得有點玄乎。當我仔細閱覽了張士安的手稿後,頓時對這位奇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們擇日驅車20多公里來到上莊鄉柳坡村張士安的家,對這位民間奇人進行了專題採訪。
篤信書成只是夢
張士安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姊妹五個他是長子,祖上三代沒有識字人。在他8歲的時候,篤信“一家三代不讀書賽似一窩豬”的奶奶,省吃儉用把他送到本村學堂讀書。於是,張士安正一邊上學,一邊參加力所能及的勞作,斷斷續續地讀完了小學五冊課本就再次輟學,依舊是鍋底無米的貧困掐斷了他的求學之夢。隨後他便和大人們一道,幹起了與自己年齡極不相稱的田間勞作。

張士安收藏能裝0.5公斤的煙布袋
為了度饑生存,15歲的張士安和生產隊的棒勞力一起,先後參與了南水北調渠首的引丹工程、明毛鐵路建設工程和鴨河口水庫建設工程,親身感受了熱火朝天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適逢中國改革開放,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張士安內心怦動,很想去考學。但是他知道,原本就是“牙籤料”豈能做得“房上樑”?初小文化都不夠,勉強會寫自己的名字,用他自己的話說,定數是“三八二十四”,可俺只會“三八二十三”,修理地球就是自己的命啊。看看自己的家庭一貧如洗,連老鼠都嫌棄咱可憐呐!況且年齡已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不肯沉淪的他毅然卷起鋪蓋,投靠到湖北古驛姑姑家,找尋新的起點。但好景不長,在湖北生活了16年。期間,他歷經了失敗的婚姻,飽嘗了人生離異的痛苦,卻也收穫了一個嗷嗷待乳的兒子,這是他唯一的希望。但幸運之神總是距離自己遙遙無期,生活依然還是那麼艱辛。萬般無奈之下,張士安決定出門尋找更寬闊的天地。
2002年夏秋之交,張士安將兒子託付給妹妹照顧,自己帶上一本《中國地圖冊》,馱著鋪蓋卷和簡易炊具,特意帶上了一套賴以生存的修車工具,騎上家中最值錢的自行車,踏上了周遊全國的旅程。

收藏不同時期的煙袋
淘拾收藏倍艱辛
獨自單騎遠行,靠的是膽略和意志。在漫漫的旅途中,他風餐露宿櫛風沐雨,喝過水塘裡的污水,睡過田野裡的橋涵,房檐下避過風雨,沿途靠撿拾破爛和少得可憐的修理費寥濟生活。足跡遍及河南蘭考、山東菏澤、遼寧瀋陽、北京、天津及河北的石家莊、山西的太原、甘肅的蘭州,以及青海、新疆、四川等地。也就是在自己天馬行空的遠行中,他偶然發現了一個商機,結果成就了他個人收藏之路。
在撿拾破爛的過程中,他突然對色彩斑斕的紙煙盒和形態各異的包裝酒盒產生了興趣。煙盒上的圖案,要麼是史料山水,要麼是卡通圖案,最值得珍藏的是集聚地標性文物建築圖案;至於酒盒商標設計更是精美絕倫。酒標是酒的名片,也是一種藝術品,它以優美的設計,異彩紛呈的圖案,表達了境域不同的史料典藏,蘊藏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出於好奇,他把平時撿拾到的精美煙盒、酒標裝在袋子裡保存下來,休息時自我欣賞。一次在大連的一個古玩市場,他突然發現地攤上竟然有收購舊煙盒的,並且價格不菲,有些自己也有。於是他就試著把他的藏品拿出來進行交易。想不到,那些收藏愛好者還以自己想像不到的價格收購了他的“藏品”。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初嘗甜頭的他,忽然發現了商機。所以,在以後的拾荒、旅途中,他就特別稀罕煙標酒盒,特意積攢收藏,然後再到古玩市場上交易,讓人難以想像的是一個小煙盒賣出的價錢,竟然抵得上自己一天的拾荒收入。於是,他暗自堅定了收藏的信心。
2003年春,張士安第二次出征。這次他從老家出發,依然騎車獨行。這次的行程路線是環祖國的西南邊陲,往東南沿海城市旅行。有了上次的經驗,他懷揣一個記帳小本本,一路上一邊拾荒,一邊流覽沿途風景,休息時,就把旅途中的逸聞趣事記錄下來,遇到不會寫的字,就用只有自己明白的符號來代替。收入增加了,心情也舒展開來。幾個月下來,日常生活費用無憂,還彙聚了一筆可觀的積蓄,隨身筆記也寫了好幾本。到家後,他把收集到的煙標酒盒和一些有價值的老物件分類珍藏。東西越攢越多,他又萌生了辦收藏館的想法。當他把想法說給知己親人的時候,立刻遭到了強烈反對。都說他,渾渾噩噩幾十年,想錢想瘋了,都到這把年紀了,還不務正業。女人混丟了,兒子讓妹妹養活,天南地北胡出旅,啥時候是個頭?你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未成年的兒子想想啊!他舅舅誠懇地叮囑他:“搞文化收藏,是摸不著天邊的事,到猴年馬月才能見效益。現在收廢品撿破爛收入也行,還是繼續你的老本行實在。張士安滿腔熱血瞬間化作了一盆冰水。此刻,也有同情他的人忠告他:放一隻羊也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單單積攢煙盒和酒標過於單純,說他經常在外邊跑,不如見啥有用的都積攢起來,那樣豈不更能掙錢?想想也是,於是倔強的他決定瞄著自己既定的目標砥礪前進。

新修寒山寺竹簡
江湖漂泊兼收藏
2005年暑假,張士安帶上兒子,爺兒倆一起闖關東。他們輕車熟路故地重遊,他確信“廢物易主便是寶”的個中道理,並遵照朋友的教誨,除了到古玩市場變現外,還把拾荒收到的有價值的物件積攢保存起來,不斷豐富了自己的藏品,以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心願。
2001年,一年下來的廢品收入,除去日常開銷,淨掙了兩萬多元。他利用收來的字典、廢舊書本和課外書籍,父子倆一塊學文化,順便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淨化和洗禮。在新疆的日子裡,拾荒的間隙又去摘棉花。入冬後,他帶著自己辛勤勞作的收入,告別了在外漂泊的生涯,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籌措資金在自己的舊宅基上蓋起了兩層樓房,並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1000多種酒標、500多種酒瓶、3500多種煙標、200多種不同時代的票證、近百種煙具,以及不同時代的取火工具等老物件珍藏其中。
採訪中,張士安帶我們參觀了他的藏品。在他有點淩亂的院子裡,不乏秦磚漢瓦石磨石槽。房屋的櫃子裡,條几上擺滿了不同形狀色彩的酒瓶茶具,真可謂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在一個戰爭年代的藥箱子裡,珍藏著不同年代的糧票、布票、餐票、畢業證、通行證、結婚證、離婚證等票證。最後,他從臥室裡提出一個塑膠編織袋來到院子裡,裡邊全是各個時期不同形狀的煙具,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其中一杆一米多長的銅制煙槍特別引人注目,碩大的純銅煙鍋和瑪瑙煙嘴,配著一個足能盛裝斤把煙葉的煙布袋,煙袋杆上還墜著一個原裝的打火鐮。老張告訴我們,煙葉袋子裡還裝有打火石。為了證實火鐮的真假,我們示意老張掏出煙袋裡的打火石,演示一下火鐮取火的過程。他一手持著火石頭,一手拿著火鐮噌噌幾下,火鐮頓時迸發出點點火星。看來如果有紙媒的話就能引燃火種。我們細看了擺在地上的各種煙具,在這近百種煙具裡,有保存完好的清光緒年間的水煙壺、鼻煙壺,還有南方民間常用的竹根製作的煙管......
看著這一件件珍稀精美的藏品,聽著老張如數家珍的講述,我們感受到了主人的勤奮和對收藏的執著和良苦用心。

張士安收藏的煙標展櫃
祈願夢想能成真
提到寫作,老張把我們迎進客廳,非常細緻地拿出厚如城磚的一摞子文稿告訴我,這是他幾十年來用心血積攢的文稿,自己僅僅初小文化,但每一頁都浸透著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掀著一頁頁泛著微黃的稿紙,語氣深長地向我們講述著書稿的內容:一部是根據自己半輩子的遊歷,加上閱讀歷史名著撰寫的中篇小說《姐弟松》。這本書稿描寫的是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前發生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的一個傳奇故事,以一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開敘述的;另一部文稿書名暫定為《清清礓石河的述說》,這本書寫的是家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天換地征服自然的故事。
一個地地道道的鄉野村夫,竟有如此堅韌不拔的毅力,做出此等鮮為人知的壯舉,怎能不叫人感慨萬千!怎能不讓我們這些自詡文化人的筆者感到汗顏?我們帶著深深的愧疚,問老張當下有何打算?淳樸厚誠的老張也很乾脆,說自己年歲已高,在平常的尋寶路上將腿摔斷過,儘管積攢了這麼多的老物件又不能當飯吃。平常又有好多人來願出高價收購他的藏品,但是這些東西凝聚了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其中不乏有一些珍貴的文物,他不能讓這些珍貴的東西隨便落入他人之手。然而自己房舍有限,一個鄉土農民,文化水準又不高,更提不上鑒賞文物。所以很希望文博部門能把自己的藏品妥善地保管起來,讓這些物件在發揮它們應有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能為自己增加點經濟效益,讓更多的人們懂得中國歷史,用句當下時興的話說叫“不忘初心”吧,這樣自己大半輩子的奔波多少有個良好的結局,也算是為社會做出點微薄貢獻。
離別時,我們告訴老張,首先為他對事業的追求熱愛表示感謝,我們會盡綿薄之力,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實現我們共同的理想而奮鬥,但願不久的將來,老張的願望能夠夢想成真。
(圖片攝影:白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