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徐造文,笔名文以明道,安徽省蒙城县人,散文及诗歌爱好者。崇尚用诗意的文字抒写真善美,力做一名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文化传播自愿者。

读书的快乐
作者|文以明道(安徽)
6月18日,我在抖音里发了一个视频,跟友友们读书分享,并附一句“遇到一本好书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那时,我刚刚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它给我带来巨大的触动,有身心的愉悦,还有意识的觉醒。等我看到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我再次加深了自己的感受。读书真的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而这快乐一直在陪伴着我。

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父母是小县城的普通工作人员,虽然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也不高,养三个孩子,还有三位老人,家庭条件比较艰苦,但依然坚持送我们兄妹仨去学校上学。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街坊邻居经济条件都差不多,管孩子能吃饱、能上学就是最高的目标,而我的父母还会在过节或者逢会的时候,给我们兄妹二分或五分钱,让我们自由支配。在县城电影院的门口,有一个摆书摊的,摆满花花绿绿的小人书,我的钱,基本上都给看摊的老大爷了。现在,如果说手机能勾孩子的魂,那个年代,小人书就是勾走许多孩子魂的利器。《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三毛流浪记》《西游记》《水浒传》,还有各种神话故事,在脑海里展开另一种精彩纷呈的生活。而如果能有某位富豪同学,拥有几本小人书,那他(她)会得到同学过分的青睐,当然,也会得到老师观照,因为总有上课偷偷看小人书同学,连带被请家长。我的哥哥就因看小人书还挨过打,所以看小人书有风险,有可能快乐,有可能肉痛。不过,在那个各种文化生活都很贫瘠的年代,挨打算不了什么,怎么也不能阻挡阅读带来的星星之光。
这星星之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的多起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到后来的《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等。但这些都被界定为课外读物,因影响文化课成绩而有所限制。我真正的阅读高峰期到来是在省财政学校上学期间,终于跨过高考的门槛,成了放归山林的鸟。学校旁边就有一家书店借书,寝室七个女生,共同的爱好都是看小说书。最喜欢的是周末,可以通宵达旦,相互传阅,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阅读。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更像是饥饿很久的人吧,《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简爱》《飘》,等等古今中外名著,还有金庸的武打、琼瑶的言情、三毛的洒脱、张爱玲的华美,抓到什么读什么。对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面对饕餮大餐,囫囵吞枣、饥不择食的快乐,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古人说“读书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课本知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阅读指导,应该也都是如我一样的读书经历,懵懂读书,模糊理解,没有消化和提升,没能真正达到古人读书做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的目标。但这有限而浅显的阅读,却又对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加工作以后,对文学的偏爱,让我尝试写一些文字,先是参与单位自办报刊编辑工作,后又撰写新闻宣传稿件,向系统内省级、国家级刊物投搞,并时有收获。而我最终也放弃了会计专业,成为办公室一名文字工作者,并做了十多年办公室负责人,这一切离不开一直以来喜欢读书和学习。但是在工作中,经常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不足,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自己所读所学是非常的有限,冰山一角都没有摸到。现在,年过半百,摆脱事务和家庭的羁绊,我又重拾读书,并且偏爱《道德经》《论语》《文心雕龙》等国学经典,在阅读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祖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体会到精神的滋养和快乐。

在历史的大潮中,人的生命渺小而短暂,生而为人无法脱离这个轨道,如何在红尘喧嚣中不迷失自己?如何让心灵不被俗世的尘垢所蒙蔽?如何建造宁静的精神家园?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多读书!我们很幸福,虽然处在一个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世界,但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却给了我们和平与安逸。让我们在渐渐远行的路上,还有无数先哲、圣贤的思想伴着我们,在宇宙的无涯和人生的荒漠中,让我们拥有澄澈安静的精神港湾。
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最后,有尼采对叔本华著作的评价“只要一听到他的声音,马上就会感受到他的健康和力量。我们就好像来到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生机”。我想,这何尝不是读任何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切身感受呢!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