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镇宁周边许多村寨已呈现许多新式农家小院、农家乐等建筑。但云马到丁旗间还藏着一处古老的城堡——林胜(救)堡。林胜堡寨子的房屋,墙壁大多是石头砌就,屋顶也是石板覆盖,十分牢固且冬暖夏凉。这些石板房虽经风雨冲刷、岁月磨砺、人为损毁,但大部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绿树、修竹之中。它们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去欣赏和保护。这些石板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老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沉淀,是当地汉人、布依族人智惠的结晶。这处寨子还流传着一些传奇故事,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
走进寨子,除了狗叫外,很难见到人,尤其是青壮年人。房屋大多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但杂乱无章。建筑结构是石头砌墙、片石作瓦,偶有烧制的瓦,使用水泥修建的房子很少。进入村寨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田园风光十足,有点荒芜!有点寂寞!有点孤独!
清朝咸丰年间,山寨还时常遭受土匪袭扰,村民不堪其扰只得在山顶修建城堡躲避匪患。这些土匪十分狡猾,官军进剿就逃往大山或混入村民中,官军退去又烧杀抢掠。有次,土匪又来袭扰,村民躲进城堡,但这次土匪围攻城堡死战不退。危急时刻,邻寨时任云南提督林智清、其助手范二先生率兵前来救援,终于击溃土匪,救了村民。
林大人为人清廉,治理有方,深受云贵百姓拥戴。但当地馋人乖张、小人得志、庸人嫉妒,上表奏林大人谋反。朝廷昏聩,不明就理,下旨要林大人进京述职。进京途中,林大人遭遇奸人雇佣的土匪劫杀,不幸遇害。村民为了纪念林大人,于是把寨名更改为林胜堡,又名林救堡,寓意胜利,救助。

寨子左侧有大小龙潭多处。这些龙潭虽然没有台湾日月潭闻名,但点缀在阡陌、沟渠旁,也十分清幽、恬静。她们大多“犹抱琵琶半遮面”隐居在翠竹、绿树中,仿佛是一群豆蔻年华、待字闺中的少女,期盼着心上人来临。

出寨门不远有一处水井,水井凹陷,状如虎口。虎口里面凸出的肋石像动物口腔内肌肉,阴森恐怖。水井上方有一道白色,长约两丈的石梁。老人们认为,这道石梁挡了寨子风水,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先人们在这道石梁周围栽了许多柳树、樟树,甚至还在寨门前修了高高的围墙,以锁住风水,这些围墙至今都还存在。
老人们讲,村里原来有一口井,水质清澈、透明,水中有各种各样鱼。寨子里的人都饮用这口井里的水。后来,村里有对夫妇吵架,老婆想不开,投井自杀了,老公闻听老婆死讯也跳入井中。寨子里的人觉得这口井不吉利,于是用口大锅把井封了,从此这口井就消失了。这种传说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这口井位置好,水从寨子上方正中央流出,流经寨门、土地神座,然后流入田间地头。当地有句风水俗语,“水下山损财,水上山损丁,”老人们说,你看我们寨子大多是穷人。土改时,邻寨有人被划为富农,地主,而我们寨子就只有一户被划为小土地出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至于寨子穷人多,跟井水流向有没有关系,也无法验证,但就寨子历史,长辈们的感觉来讲,又似乎是那回事。

有村民对寨子中央是否有井也有疑问。但1974年干旱,村民寻找水源时,曾请过一位工程师来寨子勘查。这名工程师在寨子里转悠了一圈后,用脚在寨子中央跺了几下说,这儿有水,正好印证老人们所传说的故事。现在遇雨天,雨大的时候,寨子中央也会冒出炒锅般大的一股水。 
寨子西面是青龙山,东面是白虎山,也叫勇猛大山。青龙山没有白虎山高大险峻。老人们说,“宁可青龙高一丈,不可白虎抬头望。”如此山形是犯了风水大忌呀!

再有,近年寨门前S102省道又太直。笔直的路在风水学上称为“无情路”。所以,这个寨子里出去求学、打工、当官都不回寨。解放至今,居住在寨子里的人,还没有居在县城、省城的人多,这或许就是人们忌讳风水,不愿居住在寨子的原因之一吧!
寨子西面还有一处矮坡,叫石头坡,这个坡过去是专门用来厝放死人的。寨子里死了人不会立即将遗体下葬,必须请风水先生推算,选择吉日、吉辰才能下葬。寨子里的人认为,坟墓位置选择不当,安葬时间不妥都将影响后人升学、就业、甚至仕途。
一些夭折的婴幼儿也会被临时放在那儿。小时,大人们对一些不听话的小孩,往往恐吓到“再不听话就把你撂到“石头坡”去!

寨子右侧坎下还有一个洞。老人把它叫着“干洞”。干洞其实不干,里面也有水。只是不长流而已。这个洞,小时候笔者和其他小伙伴们曾经点着“亮槁”(向日葵杆)进去看过。当时怕“亮槁”熄灭,我们进去约300米就出来了。进洞100米有处高约5米,面积约15平方米的平坝,大集体时候,春节期间邻寨的人都要来这儿娱乐。娱乐方式就是赌宝,就是用硬币猜正反面。1978年后就没有人进去过了。
这个“干洞”老人们还有个说法,“小河冲大河,辈辈有寡婆。”说来也怪,住在“干洞”附近的人家,大多男人夭死。我同龄人中就有两个30出头就病死了的,留下寡婆至今还在,且都未离开本寨或改嫁。这是不是上天在暗示哟!
由于上述谜团,寨子里的人为了培补风水,建房大多向东西两侧移动,房屋朝向,坐南朝北现在都改为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
当你走进这个寨子时,你所看到右侧吴姓,靠中心下方的伍姓石板房,其大门都是都是朝上方开的,其原因就是为了避开水井“白石梁”的煞气。 
林堡寨有吴、范、韦、王、陈、伍六种姓氏。吴、伍、韦姓是布依族,范、王、陈是汉族。
吴姓有一个风水先生。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吴姓迁坟好几次。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祖坟如果占有风水好地,祖先会荫护子孙,家道兴旺。
范姓更盛。据范姓先祖说,他们是从湖南邵阳迁来贵州的,迁来后人丁兴望、生意兴隆,于是在镇宁县城买了坟地,把邵阳老家祖先骸骨迁来此地安葬。
王、陈二姓迁来较晚。六年前,陈家为了生个男丁,从外地请来风水先生给他家看地迁坟。迁坟是在黑夜里进行的,全寨子的人都去帮忙。大鱼、大肉吃了两天。 韦、伍两姓是这儿的土著。

更有户固执的伍姓人家,其家房子成了危房,是村子精准扶贫对象,村干部苦口婆心劝他把危房拆了,政府出钱给他重新修建,但这家村民死活不肯,说,危房宅基地风水不好,不准修建!让村干部哭笑不得,急得跺脚。
寨子里的人相信风水,建房之前,红、白喜事都要请风水先生端策拂龟;相信风水能改变家运,所以这寨子门口都种有竹林,在有损寨子风水的地方都种上大树。有谁砍风水树就要遭到重罚。四十年前,邻寨有人砍了棵风水树被寨子里的人判罚赔偿肥猪一头。
春节,寨子里写对联也大多围绕风水来写。有年,有户人家写的春联是“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近前一看,他家门前确有翠竹一笼。培补风水是寨子里的一贯传统,许多年来,寨子里的人仍然在孜孜不倦栽植柳树、樟树,修建围墙,改造房屋朝向……为了写镇宁县教育誌,笔者对本寨子的人做了个受教育调查,寨子里考取高中及以上学校的人有十五人,其比例远远高于邻寨,这或许是先人们培补风水的结果吧!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了,但这个寨子始终还保留着传统文化,还延续着先辈的生活方式:正月初一家家户户会端上土酒,带上鸡、鸭、鱼、肉到寨子门前敬奉土地神;正月三十做“炒油团”作特殊意义的纪念;三月三给小孩包三天饷午饭,让孩子们上山尽情玩耍,大人们则祈求他们平安度夏;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祭奠屈原;六月六杀狗定寨规,七月十五为去世的人送纸钱,八月十五中秋节摆饼祭月亮。
当然,最热闹还是正月初一,这一天,除了在土地神前祭奠外,大家还要商议寨子里急需解决的大事。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这一天也会回来,他们聚在一起述说外出打工的艰辛,离乡背井的苦恼,扔下父母、孩子的痛苦……无奈的是,元宵节还没到,这群人又得告别家乡,拥别亲人,拖家带口前往远方……元宵节后,寨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寂寞、孤独的气氛又笼罩在寨子上空。
寨子的房子修得再好,干墙砌得再牢,风水培补得再好也挡不住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步伐。可寨子里的参天大树、翠竹箭兰、石板老屋依然在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回来;除夕的鞭炮依然在等待他们回来点燃;大年初一的喧哗依然在等待他们参与……
辛丑年七月二十日于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