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科技特派员的农民情怀
作者|何剑波(益阳)
清澈秀美的资江边,有似美女仰卧的羞女山,山脚下的明灯山,在益阳县志和当地的传说里,记载了春秋时期著名隐士陆通幽居此地,孔子携“通关玉玺”登门参拜时,在凉晒的米粑粑留有印痕,陆通之妻遂按印痕原样雕成印模,用来印制粑粑。桃花江“印子粑粑”风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8月25日上午,我们随桃江县科技副县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武和全来到明灯山北麓的柳溪村参观一处科技示范基地。下车观望,三面环山,竹林苍翠,山下稻绿一片,田间水盈未泄,旁边一处荷塘,荷叶高立未败,不远处是小鸭塘,几十鸭子在水中扑腾,一条小溪弯弯曲曲穿村傍田而过,溪水清清,几间村舍稀稀落落傍山而建。好一处秀美乡村图景!

接待我们的是,桃江县科技特派员、县农业局高级农业师苏伟。他个子不高,瘦瘦的,头发还浓黑,不像染过“油漆”,年轻人着装,穿着红、黑、黄三色横纹T恤,操当地口音。他引着我们走进一家农舍,大门悬挂着“桃江羞女山笋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牌子,屋内还专门布置一间合作社会议室。
据苏伟专家说,这间农舍,是他岳家的。前几年他对岳家闲置的农舍进行了翻修,退岗后夫妇搬到这里住,与农民为伍,直接负责起这个特派员基地的技术指导管理。
苏伟是对农民有情怀的农业专家。谈起他的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员基地,他兴趣高昂,语速很快,滔滔不绝。

他说,基地覆盖110户,有竹林1000亩,水田500亩,建有一个合作社和一个家庭农场。水稻种一季,实行稻鸭共养、稻鱼共养和绿色防控,不用打药治虫。一亩田可养10只鸭,现在是水稻抽穗时,鸭子回塘圈养,而此时正是养鱼好时节,半斤的鱼苗投放下去,稻谷收割前,鱼可长到1到2斤重。长江禁捕后,鱼价可观。而鸭吃虫,鱼吃草,其粪可肥田,鸭、鱼和稻质量均是生态种养。水稻收割后,秋冬时节田地里种植并加工蔬菜,供电商销售。

山上竹林昵?放养了一批鸡和猪,远比工厂化圈养要好,且竹林为笋用林,主要培育笋子,笋子加工技术也是本合作社独特的,采用烘干制笋技术,味道不一般。近年来还开展了一些文旅项目,挖掘出“印子粑粑”文化,将一间旧老木屋改造成“明灯山印子粑粑体验馆”,较受游客欢迎。

为加强合作社社员的管理,苏伟创新了"一散五统“管理模式,即分散生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无偿供应生产物质,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市场运作。在增加社员收益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态农业的风险。分散生产,能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各自剩余劳动力,多劳多得。统一标准,就能确保生产质量,统一市场运作,就能让产品在市场上有序流通。
临走时,我再一次回望了明灯山下的柳溪村,记住了这山、这水、这田、这宅和苏伟。一个农业科技专家激活“一池春水”,绘出了山水农田美丽乡村图画。让更多的能人下乡、贤人下乡、科技专家下乡,也许将引发乡村振兴的“蝶变”。

作者简介:
何剑波,工作单位:益阳市科技局。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