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唐诗辉煌铸“三百”
作者|东香人(中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这种分分合合,有了西晋永嘉南渡之后,士族南迁,江南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南朝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主流,给中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南北文学的合流,由隋朝到初唐地演进,一种新的诗歌载体一一唐诗,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大幕而起,喷礴欲发,却又缓缓而来,突然间跨入大唐盛世之中,掀起中国诗歌发展的新世元,开创了中国诗歌艺术之巅峰。即使到了中唐和晚唐时期,唐诗前进的脚步仍未停下。一本《唐诗三百首》就是它的一个缩影。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的唐太宗,身体力行,促成贞观诗坛刮起宫廷新风,由“贵于清绮”、“重乎气质”,进而发展到“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吹醒了“初唐四杰”等一批长于诗歌创作的文人志士,反映出社会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揭开了唐诗蓄势待发的大幕……
怀有慷慨情怀的王勃,志存“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之气”。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将壮思气势和高远境界跃然纸上。
怀有立功边塞志向的杨炯,用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构成诗歌“骨气”,为初唐诗坛带来一般创新之气,一改当时的纤丽绮摩诗风。他的《从军行》一诗“峰火照四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描写了士子投笔从戎、出塞参战、英勇杀敌的壮观场面,表达了忠贞报国的志向。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骆宾王,借《在狱咏蝉并序》“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去鬓影,来对白头吟",表达自己含寃入狱的愤懑,托物言志,烘托出他那刚健骨气和慷慨情怀。
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的卢照邻,是“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患病辞任北归,长年饱受病痛之苦,以物咏怀就成了他的人生感悟。他的《曲池荷》一诗“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深深寄寓着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陈子昂,自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成为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透露出英雄无用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唐玄宗,更上一层楼,挟盛唐之气,吹皱唐诗一池水,形成诗歌题材广泛、流派众出、百花争艳盛景,“边塞诗派”与“山水田园派”交相辉映,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争奇斗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灿若繁星,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天才诗人,将唐诗推上艺术的巅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一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一举奠定他作为山水田园派的大师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用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浩渺、“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情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气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哀伤、“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实、“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愁情,以及“水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的郁闷等等,呈绘出单纯明净的美和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终身不仕,却落得自然平淡的山水诗风而享誉盛唐诗坛,以致于今。
“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的王翰,一生狂放不羁以放纵为风骨的他,一首《凉州词》“萄葡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名存诗史,开创边塞诗风之先河。
“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突出代表、人称七绝圣手,更是名不虚传。一首《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黄”,将肃杀悲凉呈现,仿佛历历在目;一首《塞下曲》“饭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来没,黯黯见临洮”,又将塞外荒凉出落得淋漓尽致;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一展卫国豪情壮志,给人以大气磅礴之叹。作为边塞诗人的领军人物非他莫属。

天才诗仙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慢主义诗人的称谓,自是当仁不让的实至名归。他留下的诗和故事太多太多,难以一言而蔽之,也不仿摘取片断以养眼。“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酒浇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借景寄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借歌写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路问难;“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借梦言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水达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寄思等等。李白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风、如雪、如画,充满了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显示出美不胜收的魅力。
诗圣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着由盛唐到中唐的巨变,安史之乱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衰败成就了他的“诗史”创作,使他的诗叙述的是实况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现貌,抒发的是强烈情怀,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会当凌绝空,一览众山小”新篇章。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山河残破抒发爱国情伤;他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借明月之夜痛思远方亲人;他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借兵车行揭示征战悲切;他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借登楼表达报国无门怨愤”;他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游祠缅怀敬仰惋惜之情;他的《哀王孙》、《哀江头》无不是史历画卷的生动再现。杜甫的诗叙事、记史、抒情,蕴含着深沉的忧思和悲慨,在缓慢、深沉、低回中流淌世上而不朽。
安史之乱后,满目苍夷,大唐盛世落下帷幕,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接踵而至。但并未结束唐诗的盛世,中晚唐时期的诗歌依然毫不逊色,发展得更臻成熟,群星依然闪烁。前有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崛起,后有李商隐、杜牧的号称“小李杜”的多方面建树。
高举中晚唐诗歌大旗的白居易,走上舞台,提出“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当事而作”,亲自领导“新乐府运动”,以通俗性与写实性为基调,开创诗坛新风格,在中国诗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野草抒写惜别之情,表达坚韧不拔、摧毁不朽的无限生命力,成为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名篇;他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借邀友人饮酒叙谈,用近呼口语般质朴的语言,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开创了闲适诗的新高地。

写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才子诗人元稹,不仅性敏才高,而且风流多情,却对亡妻情有独钟,曾作过三十三首悼念亡妻韦丛的诗,抒发哀思与怀念,情之深之切令人无不动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饱含哀思,动人肺腑。用“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之歉,道尽“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悲;以“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之切,深表“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之情,其黯然神伤、肝肠寸断于字里行间而跃然纸上。
写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情绝句的诗作大家李商隐,在向人心灵世界深入方面可谓是一骑绝尘,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他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将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在诗中倾情展现出来,虽难懂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又家喻户晓而广为传诵,充分体现了诗的朦胧意境的魅力。他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将至死不渝的爱情,写得这样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极尽缠绵悱恻,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流传。
胸怀“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之志的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秉承家学,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在怀古咏史方面独树一帜。他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展现出自己的独到政治见识与感慨。他的《泊秦淮》诗“烟宠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短短的四句就将晚唐社会沉溺声色的腐败世风展现殆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日非的关切与忧虑。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唐一朝,近300年间,中国诗歌空前繁荣,精彩纷呈,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一本《唐诗三百首》也只是精选了70余位名家诗作,没想到当初只是作为家塾课本,用于儿童学习唐诗的入门读物,却成为经久不衰最受大众欢迎的唐诗普及读本,成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注角。唐诗的兴而盛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四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