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芋搅团:“土吃货”开业繁华区
文/伍宏贤

汉中古城,有一处很不起眼、名气却很大的小巷子一一前进路小吃夜市。巷宽不过五米,北头巷口左右两家门店很是有名,一是东侧邓慧民面皮店,一是西侧张明富面皮店,像一对石狮子把守巷道口,虎虎生气,威风凛凛。这两个店家,代表了汉中面皮的最高水平;尤其邓慧民面皮的诚信经营之道,更是令人称赞。一碗面皮吃完,碗底无有余汁,因为用的是汉中最优质的油菜压榨的清油,纯正芳香。我去吃过多次,只留下两个字的记忆:“好吃”。

今天换个口味,找到了一个土到家、香破口的美食一一洋芋搅团。从前进路夜市北口进入,往前走,中午时分,夜市店家大都还在睡觉养神,关门闭户。唯有这个时辰,小巷才有难得的清净。我们继续向前。左手是一溜儿的铁皮棚棚,商户们正在叫卖水果蔬菜,见我们走近,几个女摊主愈加起劲地吆喝:新鲜的茄子,水灵灵的西红柿🍅……

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右手侧一根电线杆吸引了我的视线:李小飞诊所!噢,到了,到了,就在这。话还未落点,右手边一个大招牌豁然开朗:“洋芋搅团”!红底金字,十分醒目。店门大开,食客络绎不绝。门口平地左侧,有五六个落地大花篮,馨香四溢,喜气洋洋,显然是店家好友为搅团店开业奉送的一片心意。另一侧,正有人围着一个大石窝看着热闹。只见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店员小伙,用一根粗壮的木杵,使劲捶打着石臼里的东西。那东西十分黏糊,小伙子用力杵一下,再往上提一下,很是吃力。白色的物质粘度极高,三五下后,小伙子就没劲了。这就是手工制作搅团的现场。老板出门招呼了我们。“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这副对联,赠送此店,恰当不过。老板石秀全是我们的好朋友,中等个儿,圆脸盘,长得瓷实,自由职业者,是个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络大V。这个“洋芋搅团”店,是他儿子开的,他当幕后老板”。小店开张,老石自然出面忙活。他肩头上搭拉着一根白毛巾,跑前跑后,俨然一个店小二。他招呼过我们,又去后厨指导。我们一行,有作家王蓬,舞蹈家吴宝恒,以及社会活动家黄建中、李振峰。此刻,站在店门口,看着原始的打制搅团器具,大伙也来了兴致。

“来,王老师,先开个张!”黄建中声音宏亮地吆喝一声。王蓬老师不推迟,不掩饰,径直走上前,抓起木杵,就要甩开膀子大干。可这是有力使不上的活啊。石臼内的洋芋泥已基本打好,黏度正带着性子,抓、扯、提木杵很是费力。我们一个个体验过后,都觉得很不容易。我抓拍了几张作家们的体验照,以“有一种好吃,叫太不容易!”发往朋友圈,瞬间引起热捧热议。这是个信息时代,反应最快的是汉中朋友,立马询问“店在哪里?”我回复之后,她说,噢,很近,马上到!建民兄说:“馋活!”还有微友说,“这应该是洋芋糍粑!”又一友友回复:“这个,在商洛一带叫糍粑,而城固汉中就叫搅团。”其实叫“糍粑”的,应该是糯米做的,要下油锅炸过,那种饼才叫真正的“糍粑”。而这里的“糍粑”,我觉得应写为“磁吧”才贴切些,即用力将洋芋“磁烂”成泥,产生如“磁石”一样的“黏性”。而打成泥状的洋芋,又是以“搅团”的形式盛入碗中,浇上浆水汤汁,加红油辣子、蒜醋水后食用,所以,有的地方又叫“搅团”。我们在一张条桌前坐下来,一碗碗搅团就盛了上来。洋芋本色的饭团泛着金光,红油辣子泼在上面,晶晶莹莹,浆水固有的酸香扑鼻而来,这种诱惑是谁也挡不住的。

“咥!”几个人异口同声后,一齐埋下头,急切地扒拉碗中的美食。


“香,真香!”王蓬老师竖起大拇指,发出赞美第一声。“丙穴嘉鱼,亘古名扬。洋芋糍粑,浆水拌汤。罐罐熬茶,烧苞谷香。烟熏火烤,腊肉悬梁。鼎罐煨煮,肉烂味爽。萝卜天麻,搭配炖湯……”我遂想起前几年他写的《草川子赋》中的句子。是的,这些地道的土吃货,每一种都确实够味!面对青花瓷碗中的吃货,我认真品味:搅团烈強地卧着,如一团晶莹的雪,夹起时还带着黏性,入口则滑滑地爽,轻轻一嚼,有一点胀胀的感觉,如品酒时的“酒体饱满”,再小喝一口酸辣的汤,瞬间所有的洋芋搅团的香味便沁人心脾,无法自已了。这种味道,也只有小时候妈妈做的玉米搅团才有。而用这种原始的木杵石窝打砸出来的“搅团”,我还真是第一回品味到。约在十数年前,在商洛牛背梁景区游玩时,看见过用这种方式制作洋芋糍粑,当时只是好奇这些工具的玩法,却没有整一碗来尝尝。今天在老石开在汉中古城深处的一爿小店里,才算真正品尝了这个“人间尤物”般的汉中美食。不知道这东西究竟何年何月形成,是谁谁谁发明了这么“笨”的加工方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一定是山地百姓在劳作中不断摸索而形成的一个创新。

走,我们一起去前进路夜市吃“搅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