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成莲,女,笔名水芙蓉,网名阿莲,曾用名张诚莲,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分会常务理事,日照作家协会会员,莒县作家协会理事,《莒州文学》编委,《黄河文艺》杂志签约作家。涉猎各种题材,主要以诗歌、散文为主。在《中国税务》《山东税务》《大众日报》《首都文学》《作家新视野》《当代作家文学》《西部散文》《故乡文学》《黄河文艺》《国际华人文学》《中国当代爱情诗典》《世纪诗典》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等媒体微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胶东散文十二家·张成莲卷》。

捡起餐桌上的米粒
文/张成莲
“民以食为天”。对饮食这件天大的事,中国人历来有太多的讲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掉到餐桌上的米粒,必须及时捡起来吃掉,这在我们家是最讲究、最严厉的饮食文化之一。
说起掉餐桌上的米粒,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家里吃饭的情景。一家六口人,围坐在一张说不清什么颜色的饭桌上吃饭。桌子高、凳子矮,姐弟四人常常会把碗中米粒掉到桌子上。这时,爸爸总是及时提醒我们:“把掉了的米粒捡起来!”
一开始,我们也会不以为然:不就是一粒米吗?或嫌饭桌上的米粒脏,或嫌捡米粒太麻烦,常常对爸爸的话置之不理。面对我们的无动于衷,爸爸总会抬高音量,非常严肃地说:“捡起来吃了,不许浪费!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这个“音量抬高”很奏效,在规矩面前,我们没人敢逾越。
如今,我们这些做儿女的都已成家立业、为人父人母了,爸爸也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是,爸爸那种严厉的面孔和忽然抬高的语调,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掉。每次看见我的儿女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我也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求他们:“捡起来,吃了它!”90后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的要求,他们总是会说:“饭都掉了,怎么吃啊?太脏了吧!不如扔掉。”此时此刻,我会一言不发地把他们掉在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放在嘴里夸张地咀嚼,满脸严肃。儿女惊讶地望着我,露出惭愧的表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给孩子们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时间久了,家里谁再掉了饭粒,都是自觉捡起来吃掉的。
捡饭桌上的米粒,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习惯。女儿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把掉在桌子上的饭菜捡起来吃了,遭到同学们嘲笑。她却不以为然地反问:“你自己掉了东西,不捡起来吗?掉了,再拾起来,这有什么可笑的?有什么丢人的!”
是呀,捡餐桌上的米粒不丢人!
1966年秋天,周恩来总理接见学生代表,和青年学生一起进餐,饭菜一人一份,主食是大米饭。进餐时,不小心几粒米饭掉到了餐桌上。周总理赶紧低头把它们夹了起来,笑了笑,继续若无其事地进餐。这个低头捡米粒的场景,让学生们深受感动!周总理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楷模,他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哪怕是一粒粮食也不肯丢掉。他到灾区视察和灾民一起吃饭,喝罢粥饭,也不忘用馒头把碗底儿擦一擦。他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缝了又补,补了又缝。身为国家总理,难道是他买不起新的睡衣吗?
生活条件优越的今天,人们的勤俭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捡起餐桌上的米粒,年轻人听了会觉得无所谓,会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可笑:“掉在桌子上再捡起来吃,分明是不卫生嘛。就那么几粒米,用不着大惊小怪!”。
更甚至一些人在餐饮消费中片面追求“上档次”,“只点贵的,不选对的”“点得多,吃得少”“吃不了,就倒掉”“不吃剩饭,不吃剩菜”等等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的餐桌浪费现象大量存在,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触目惊心!他们倒掉的、扔掉的、失去的不只是几粒米、几盘菜、几百块钱,而是劳动人民的辛劳和血汗,是国家的财富和资源,更是丢掉了一种美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最近,国家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相加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必须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和警醒!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让我们从你我自身做起,从“捡起餐桌上的米粒”做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拒绝“剩”宴,自觉做文明用餐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在全社会持续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图片和音乐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联系主编:13887114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