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贤望
小人书《牛郎织女》
易中天先生是我最崇敬的学者,易老师的文章是真好读,我最喜欢读,读得舒服,读得信服。《易中天中华史》自不必说,随便一篇短文也是如此。
但今天读到易老师的《七夕不是情人节》,并说三月三才是。我忽然感觉有点蒙圈儿了。因为我家乡的风俗是:“三月三”的黄昏之后,吃着小蒜粑,把鞋子顶在头顶,据说可以看见鬼火……我小时候还真干过这事,哈哈!三月三才是情人节,七月七不是,我不敢相信。
再读易老师的《七夕不是情人节》,再思再想,我感觉易老师此文与他别的文章不同。比如他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写得多么“一针见血”呀!而此文却有点“躲躲闪闪”,“那点事儿”易老师就是不说出来哈,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啊!
易老师引用了两首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林杰的: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易老师说,穿红丝就是对月穿针。所以,七夕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千家万户穿针引线。”“对月穿针,是比眼神,也是比手艺。”先生还说“这跟谈情说爱有毛线关系!”
我看是有关系的,大有关系。
“对月穿针,是比眼神,也是比手艺”,确是。但同时,诗中的“穿针”也是一种隐喻。隐喻什么呢?不就是男人和女人的那点事吗?“穿针”这个喻象,比“采花”这个喻象还要直接,哪里只是什么“劳动模范”学习女红针线活的呢?要学习女红,哪一天不能学?所以我觉得,这不仅跟谈情说爱有关系,而且是更进了一步的。
那为什么要“对月穿针”?为什么不在别的日子对月穿针,偏偏要选在七夕呢?因为只有七夕,牛郎织女才相会,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这个相会不只是谈情说爱,而且是行“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夫妻之实的(牛郎织女他们本来就是夫妻,但王母娘娘不发结婚证)。
就诗的艺术手法而言,这可以看成望月“起兴”,是比兴手法的一种应用,或者只理解成隐喻,也是可以的。
再说,林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未必就不是说一场人间喜剧。
时间:七夕。
地点:人间。
人物:那许许多多的有缘的或无缘的情人们。
故事:他们在一起的情事,或他们想在一起却不在一起的情思。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此其一也,其二:
易老师还引用了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易老师说这是写一位宫女在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的秋思。确是。
牛郎织女好歹还有一年一度哩,可这个宫女呢?!唉!她可能比牛郎织女还要“凉”,孤独凄凉的“凉”,也是这个宫女对那个男人(皇帝)的期盼与等待又“凉”了的“凉”。这不还是说的情事么?!
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就算我说的是对的,也不能证明七夕就一定是情人节。
更当然,易老师的观点无疑更是对的,不过,那也不能证明七夕就一定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其三,我特别喜欢黄梅戏《牛郎织女》,这是陆洪非编剧,时白林作曲,严凤英主演的,真是好东西呀,绝对的经典,我每年都要看两遍,哈哈!推销一下……
严凤英在乡村体验生活,人间织女是也。
最后,我找了几个有关七夕的好诗或佳句给你看看:
魏晋·王鉴:
牵牛悲殊馆,织女悼离家。
一稔期一宵,此期良可嘉。
南北朝·鲍照:
匹命无单年,偶影有双夕。
暂交金石心,须臾云雨隔。
南北朝·刘骏:
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
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
南北朝·刘孝威:
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
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
隋·王翙:
天河横欲晓,凤驾俨应飞。
落月移妆镜,浮云动别衣。
欢逐今宵尽,愁随还路归。
犹将宿昔泪,更上去年机。
终年恒弄杼,今夕始停梭。
却镜看斜月,移车渡浅河。
长裙动星佩,轻帐掩云罗。
旧愁虽暂止,新愁还复多。
唐·李治:
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
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