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兴江,创业路上追梦人
文/陈猷华
肩挑背磨求生存
重庆观音桥是交通要道,早上不到七点,马路上已是车水马龙,人行道也是人来人往。建新北路(现在的江北新世纪处)的一个公交站旁边,有个瘦精精的少年扶着鼓鼓囊囊的大麻袋站立着,口袋里装满地瓜。挨着他站着的,是一个较壮实的大男孩,他的脚边是一幅担子,箩筐里装满萝卜白菜。一辆去南坪方向的108路公交车开过来,车门一打开,等车的十多个人就围了过去。瘦个子少年赶紧背起麻布口袋,对挑担的小伙伴说,快点上。说完他挤到了车门边,鼓足力气抬步上车,但还没有站稳,周围就有人在骂,这么挤,上啥子“鸡八”麻袋,给老子下去!他顺势一推,瘦个子少年背着重负,根本稳不住,翻身跌下车来。麻袋摔下车就裂开了,脆生生的地瓜滾了一地,满是伤痕。瘦个子少年大哭起来。壮实少年过来扶起他,问摔到哪里了?哭泣的少年却说,那些地瓜摔烂了就卖不出去了。说完又哭。
壮实少年帮同伴把地瓜装进麻袋,安慰他说关系不大,卖便宜点还是会有人买的。这时候来了辆不大挤的公交车,他们一个瘸着腿背负沉重的麻袋,一个挑着两大箩筐菜,颤巍巍的上了公交车。公交车驰过华新街,跨过嘉陵江大桥,穿过向阳隧道,朝南坪方向驰去。
那是1980年代中期,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后,原本偏僻的南坪开始聚集人气,很多建设项目陆续铺开。在南坪坡岭上(现今南坪灯饰广场后面),有一条不长的老街,那里是南坪人的市集,摆满了蔬菜水果副食摊摊。这里就是那两个少年的目的地,他们把从观音桥批发市场买来的蔬菜运到这里卖出,赚取微薄的中间差价。

闯荡社会尝百味
2021年7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朋友邹世平的陪同下,我走进南坪原重庆经开区大楼附属的一幢楼房。我们穿过高大宽敞,犹如工厂大车间的工作场地,在尽头处上到二楼,一位中年人站在办公室门口迎接我们。他就是“携手旺农产品销售(重庆)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兴江。“携手旺”是一家生鲜配送公司,有员工40多人,今年以来,每月营业额都有300多万。萧董事长圆脸、宽肩,身体非常壮实,有较强的气场,微笑时显得憨厚。他就是三十六七年前,在江北观音桥车站挑一担蔬菜上车的那个壮实少年。
邹世平曾经担任南岸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南坪分会的党支部书记,他介绍说,萧董事长的小名叫萧平,朋友们更喜欢叫他的小名。我们围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听萧平讲述创业经历。提起当年往事,萧平非常感慨,眼睛都有些潮湿。
萧平的老家在重庆郊区的江北县石鞋乡(今渝北区木耳街道),那里是山岭坡地,土地贫脊。萧平出生于1968年,正是“文革”时期,只抓革命不促生产,公社化的山乡,单一的在贫脊土地上种粮食,自然生活艰难。萧平说,他家里有六个兄弟姊妹,人口多,负担重,尽管父亲是1950年入党的老党员,多年担任村和大队干部,但家里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萧平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为了减轻父母负担,萧平初中一毕业,就毅然到市区来找“活路”。临出门时,父母看儿子年纪还小,就要独自出去闯荡,很是担心,母亲眼泪都流出来了。萧平故作轻松地说,你们不要担心,我吃得苦,肯定会挣到钱,到时接你们到城里享福!
1984年,萧平十五六岁。这个年纪,本应是中学生,感受着校园的温馨,享受着父母的宠爱,但萧平却告别父母亲人,进入波谲云诡的社会大市场。他先是与同伴杨兵一起,在重庆杨家坪直港大道做三角糕卖。晚上住在租赁的小屋里。小屋一个月租金五元钱,没有家具,他们就找来三根木棒搭起当床睡。早起摸黑,做了大半年,没有赚到什么钱,生活又辛苦,两人意见又不统一。萧平觉得再做下去没有前途,于是就与杨兵分手,独自到南坪贩菜卖。这样干了两年,也只能混个温饱。他听人说贩烟卖很赚钱,于是跟人去贵州背香烟回重庆卖,一包“花溪”搭一包“黄果树”,成本只要两元左右,卖出去三元,利润较丰厚。但是萧平做了一次就怕了,这明显是“投机倒把”,贩烟是犯法的,尽管朋友劝他继续跑贵州,他却没有再去,而是定下心来,专心做自己的菜生意。
现在的南坪,叫做南坪商圈,非常繁华,步行街连接万达广场和上海城,还有多条地下商场,白天晚上,游人如织。然而1980年代中期的南坪,却是较为偏僻的,当时这里只有重庆第二机床厂一家大企业,只有这个厂的职工家属到市场买菜。周围也有一些乡镇小企业,因当时南坪到处是农民拆迁后留下的空地,职工家属大都自己种菜,不需要到市场买。南坪菜市场,依托二机厂职工上下班时间,也就是早上和傍晚各一波生意。
萧平的菜生意也就这样慢慢央央,不死不活。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没有意思,还不如干点别的。于是通过一位熟人介绍,到市中区枇杷山正街,帮一个姓陈的残疾人开火锅馆。陈老板的火锅店,应算是他的业余生意,他们夫妇都有工作单位,要上班,生意得全部交给伙计来做。陈老板早上把买菜的钱交给萧平,然后就走了。老板晚上下班回来,萧平就把当天的营业收入交给他。陈老板夫妇觉得萧平勤快又诚实,对他非常信任,放手让他经营。陈老板有空闲的时候,便教给萧平一些做人的道理,还传授做生意的经验。这些道理和经验,萧平觉得受益非浅。很多年过去,萧平都还记得陈老板的教诲,他由衷地说,出了学校进入社会,父母是第一个老师,陈老板是我的第二个老师。
陈老板没有想到,他灌输给萧平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其结果就是萧平炒了老板的鱿鱼。在陈老板火锅店做了一年多,虽然老板对他很好,但萧平觉得不能长期寄人篱下,还是要靠自己去市场闯出一条路来。于是他向陈老板辞了职,想回到南坪,继续做他熟悉的菜生意。
这个时候,萧平的老朋友约他回老家去养猪。萧平本想不去,但经不住老朋友的劝说,就觉得回去试试也行。那个时候开始用科学方法养猪,希望饲料给养猪户带来巨大希望。用新的合成饲料喂养小猪,小猪长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能长成“架子猪”。把小猪买回来,养二三十天又卖出去,一个月可以挣几千元(那时工厂工人的月工资不到100元)。但好景不长,遇到猪瘟,不光买回来的小猪崽死光了,还殃及了自家养的母猪。原来赚的大笔钱一下子就赔进去了。本来想赚些钱给家里盖一幢新房子,却不料忙碌一阵,又是两手空空。不得已,萧平又回到南坪,去做老本行。
顺应市场路渐宽
此时的南坪开始腾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老街市场显然容不下蜂拥而来的人群,政府修建了“南坪正扬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正扬市场地处南坪闹市中心,具有突出的位置优势,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5.04万平米,是蔬菜类、农副产品、干副类等等品种繁多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萧平想法租了一个摊位。看着越来越繁华的街市,他直觉这次可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那个时候做菜生意的还不富裕,不但没有私家车,一家一户也无能力独自租一辆货车。要到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进货,就得邀约十几二十人,或者二三十人,大家合伙租一辆卡车。卡车装满蔬菜,再把车篷布盖在上面,十几个人甚至三十几个人,就坐在篷布上面,然后卡车一路摇摇晃晃开回南坪。萧平说,就像在电视上看到的印度人乘火车那种乱糟糟场景,非常危险,至今想来都后怕。
1990年,萧平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那个时候,他惦记妻子小孩,三天两头就往老家跑,他觉察这不是办法,严重影响生意,于是把妻子接到南坪来,把儿子放在家里让父母带,这样才好一心一意做好生意。然而妻子却不大乐意,认为在城市挣不到钱,要回去。萧平拍着胸脯保证,在南坪绝对饿不死,即使当棒棒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妻子见萧平这样坚决,也就留了下来。她先是去一家单位食堂做事,然后与丈夫一起做菜生意。两人一起做,生意逐渐好起来。萧平说,非常庆幸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越来越大,不断给我们私营个体提供新的发展空间。顺应市场需求,再加勤奋努力,想不富都不行。
萧平做生意不但吃得苦,更有眼光。1996年,电子秤刚问世,他就托人从广州花2800元钱买回一台。人们到市场买菜,总是担心短斤少两,而电子台称很直观,一目了然,物品一放上去,屏幕上立即显示出重量和单位价格,顾客觉得放心多了。萧平的菜店搁上这样一件新衡器,非常吸引人,确实火了一把,大家都拥到这里买菜,体验一下电子台称的公平公正。
萧平具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就把小孩和父母也接到了南坪。生意不错,萧平信心满满,干脆把老家的亲属都接到南坪来。萧平给两个妹妹找了摊位,让她们也做菜生意。两个哥哥有力气,先去当了一段时间棒棒,然后也进入蔬菜市场。
萧平说到这里很自豪,他说当初少小离家时,怀揣的梦想就是要把一家人都接到城市来,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而且比当初想象的还要好。兄妹们来南坪后,都发展得很好,生意兴隆,各家都买了好几套住宅。
少年时的梦圆了,但梦想的翅膀还在继续扇动,朝更高的目标飞翔。

线上销售是飞跃
2000年初,协会党支部邹书记就经常告诫萧平等人,个体经济非常脆弱,市场竞争,一贯是优胜劣汰,个体户要做大做强才经得起风浪,才能很好发展。从那时起,萧平就注意不断适应市场需要,推出新的销售办法,生意也逐渐做大,拥有了多家门面,并进入配送菜行列。配送菜数量大,收益多,但也令人忧心忡忡。做起累还是其次,因是给单位送菜,遇到客户关门跑路或不守信用,就很难收到帐。2018年,萧平就有20多万菜款收不回来。他感到身心俱疲,都不想做下去了。
2019年7月,那是一个转折,萧平创业史上值得铭记的好日子。个体协会支部书记、老朋友张清约萧平一起到成都考察配送菜生意。清晨,张萧两家四个人开一辆车直奔成都。他们考察的那家生鲜配送公司是两个八零后年轻人创办的,工作场地设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一年经营额竟达到八千多万元。他们是办的正规公司,经营模式是当时政府正大力提倡的“互联网+”,利用网络软件进行管理,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张清、萧平一行人大受启发,决心转变经营模式。他们很兴奋,觉得找到了一条新路。当天开车回来,张清和萧平就决定合伙创办一家正规的生鲜配送公司,并且说干就干,连夜开始筹备。第二天他们就去找空置的厂房,联系购买相关设备。两个月后,生鲜配送公司注册成立,正式营业,张清担任公司法人。萧平就此进入全新的网络经济领域,使自己的菜生意来了一个飞跃,个体户身份也转变成新兴的网络公司老板。
公司经营了一段时间,生意确实兴隆,营业额是以前仅靠线下销售的十多倍。公司有4个股东,以前都曾各自经营一摊生意,都能独挡一面,当然想法多点子多。个体转为公司后,4个强者在一起,每人都能提出一套发展规划,都有各人的经营习惯和方式,议事时意见往往不统一,遇急事不能快速决断。大家都认为这样下去对公司发展很不利,觉得还是分开好。4个股东原是两家人,于是把公司一分为二,各家经营一个公司。萧平这个公司,是他和姪女婿一起做。
萧平买了一套“观麦科技管理系统”,在网络上管理生鲜接单配送及采购。公司设置了人事、财务、技术、采购、分拣、运输、销售一部二部和董事办等部门,健全了机构。公司专门做线上配送,给学校、幼儿园、机关部门和企业配送生鲜。萧平不能忘怀少小时的贫困生活,他富裕起来后,总想为贫困地区的村民做点事,带动他们一起走向小康。因而在采购选点上,他有意识地与扶贫结合起来,采购部门把三峡库区原贫困县巫山、秀山、石柱、彭水、酉阳等地生产的蔬菜和农副产品买过来,然后分捡打包送到学校、机关和各单位,相当于做中间物流。由于各单位都有对口扶贫任务,比如某某部门与某某村结对共建帮扶。萧平的公司就介入其中,为该部门专程采购配送结对帮扶村的农副产品,这样既有利于结对扶贫,公司也拓展了业务。
服务社会做贡献
作为中共党员,南岸区个体经济协会的副会长,萧平做生意,并不一味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2020年上半年,新冠病毒肆虐,为防止传染,各单位放假或停工,食堂熄火。萧平的生鲜公司是专门为单位食堂服务的,食堂关闭,自然就没有订单了,但库房却堆放着大量蔬菜和农副产品。这些生鲜是不能长久储存的,时间久了将腐烂。公司员工看着心疼,主动要求拉到市场上去分零出售。但萧平不想让员工去冒被传染的风险,让他们继续在家隔离休息。最后,积压在库房的生鲜全部坏掉了,公司损失20多万元。
疫情期间,唯一的 “生意”,是为某个派出所的干警家属配送。该派出所干警加协警共有80多户,干警协警每天都值班,家属们也在小区不能出去。萧平按照他们要求,什么物品都配送,不光是蔬菜水果,还有肥皂香皂、餐巾纸等生活用品。每天都有30多家人在线上下单,商品各式各样,萧平不嫌烦琐和量小,每天派员工及时送到各家各户,为派出所解决了后顾之忧。此举得到了派出所领导的高度评价。
当时口罩紧缺,萧平想法买来多箱口罩和一些测温枪,在菜市场免费发送,为防疫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2020年5月后,学校开学,幼儿园开门,各单位复工,生鲜配送公司的业务相应恢复,公司营业额又开始稳步上升,该年度最高的月营业额曾达到400多万元。
成立公司后,萧平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他小时受过苦,能够推己及人。他给所有员工都买了五险,还买了意外险;中午公司提供工作餐;员工生活有困难,公司给予补贴。有两个员工意外摔断腿,医疗费用社保未报销完的,公司全额补助。
谈起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萧平说主要还是服务好学校、幼儿园、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并做好扶贫共建单位的中间物流,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扶危济困献爱心
其实,不但萧平的公司遵循为社会服务的原则,他本人也做了很多扶危济困的好事善事。
南坪步行街通向菜市场的小巷,摆满小商品摊摊。有一对从荣昌过来的中老年夫妇,在小巷门口摆了一个买针头线脑的小摊。男的看去快60岁了,女的大约50出头,跟萧平父母的年纪差不多。尽管这对夫妇已不年轻,可身边还带着个小孩,有些特别,所以萧平过路时也注意到了他们,家里要买针头线脑小东西时,也就专门去照顾他们的生意。这样过了一两年,大约是1997年吧,有天萧平路过他们租住的小屋,见小孩在门口躺起。萧平觉得不正常,就问是怎么回事。那位孃孃回答说是生病了。萧平问看医生没有?孃孃没有回答。萧平明白他们经济困难,看不起医生,就摸出50元钱给她,叫她带小孩去看病。
萧平有心帮助这对老夫妇,就问他们会做些啥子?孃孃说,她会做鮓(zhǎ)海椒、鮓肉。萧平就把自己一个堆货物的摊位清理出来,免费提供给他们做鮓海椒、鮓肉卖。可惜在市场上买鮓海椒、鮓肉的人不多,生意很一般 ,但赚的钱也够基本生活。
这时萧平的小孩六岁了,要上小学。荣昌来的这对老夫妇的小孩也到了上学的年龄。萧平就劝他们送小孩去上学,并承诺每学期赞助500元学费。大约是这对夫妇年纪大了,他们的小生意一直没有起色,萧平就一直供他们小孩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萧平还曾资助过一位警察学院的贫困大学生,每年给他打4000元生活费,时不时也请他到家里来玩,萧平妻子三五百的给他点零花钱。这位学生很感恩,每次回家回来总要给萧平带点新鲜农产品。毕业参加工作后,还特地备了份厚礼来看望。这位大学生工作很努力,现在是一个派出所的副所长了。先前资助的那对老夫妇的小孩大学毕业后,也当了老师。看到自己帮助过的孩子都有出息,萧平感到很欣慰。
萧平还扶持过几个贫困小学生。萧平只上了初中,一直都为没有继续上学感到遗憾,将心比心,他非常同情那些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小孩,总想给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社会交往中,萧平也很慷慨大方,朋友熟人有困难要借钱,他也是有求必应。实在困难的,几千几百借了,就说不用还了。
萧平是南岸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副会长,还是区人大代表,做了很多社会工作。仅说他为了丰富协会会员文化娱乐组织的腰鼓队,就非常红火,人数最多时达到七八十人,每周一三五练习,经常出去参加演出和比赛,还曾登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舞台。
有人说,一个人富裕不算本事,能带领一批人走上富裕之路才算大能耐。萧平创办生鲜公司、助力结对共建、扶助贫困户、扶持贫困学生、救难解厄,既是不忘初心,服务社会、反馈社会,更是以独特的方式带领一大批困难群众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有仁者之心,其事必成,其行必远。萧董事长、萧会长、萧代表、萧党员,这些身份角色,他都要一一做好,做出熠熠光彩!

(南岸起风景——南岸区作协/南岸区私个协联合采风行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