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起源
中华门 IC photo
一、南京最“丑”的地名
从1950年至1983年,我家住南京中华门城堡下西北小巷子“煤灰堆”。《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志》写,清代梅姓富翁住此,一场大火使梅宅成“梅家灰堆”,此处后讹为“煤灰堆”。
据我了解,南京街巷名字“丑陋”的有四个:狗皮山、黄泥岗、堆草巷、煤灰堆。前三个好歹有地名通名“山”“岗”“巷”,一看一听,就知道是地名;而"煤灰堆"光秃秃三个字,不像地名,仅有一堆煤灰。有人问我家住哪里,我答煤灰堆,人家都认为是开玩笑,我必解释一下。不过我并不难为情,因为煤灰堆的居民们还是蛮好的。
二、进式古住宅
陋巷凡人多,美人美事却不少。说之前,先写一下该巷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进式住宅”的特色:就说煤灰堆23号,一进大门是天井,过天井是两边小厢房,向里走是两边大正房,每间25平方米,中间大堂屋兼过道。这就是“第一进”。过了第一进堂屋,又是天井、两边小厢房、两边大正房,中间堂屋兼过道。这是第二进。还有如此第三进、第四进。每一进堂屋都有木板壁将天井隔开以保温,木板壁由几扇门组成。四进房门、窗框、木板壁都用朱漆并雕花。两边正房,房门上有突状对联。
上世纪50年代政府进行私房改造,四进房除少数房间留给原房主住,多数收为房管处公房,分租给许多人家。当年不注意保护文物,四进精美的木板壁被拆走做他用,雕花房门窗户也年久失修。70多年后,我只记得第一进堂屋曾挂《朱子家训》,一侧两扇门上有对联:“石榴房里子孙众多 芙蓉国中文武及第”(下联最后四字印象模糊)。这种有特色的进式房,是清末民初有钱的大家庭所建,每一进住一个儿子一家,四进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每进两侧小厢房,或为孙辈住,或为仆人住。这种有特色的进式住宅,应该与北京四合院各有特色。现在已得到政府一定保护。
下面我说说煤灰堆有趣的居民小故事:
三、吴大妈训丈夫
阎丝儿是南京土建一公司工人,相貌活像我后来认识的美男作家叶庆瑞先生,高大俊朗又温文尔雅,妻子吴大妈则娇小、贤惠。吴大妈管钱,每早稀饭后给丈夫零钱在上班路上买个烧饼。吴大妈娘家较富,不需女儿贴;丈夫阎丝儿将每天零钱暗攒起来,好在过年时接济农村的父母。他怕妻子不高兴,利用个子高,将零钱藏在高高的衣橱顶上。未想到一年年底吴大妈站上高凳子掸尘,竟扫下一大堆零钞!又开心又生气。晚上丈夫回来,万秀训斥他:“大男人做鬼事!私房钱藏橱顶!我再加一倍钱,寄给你妈! 以后每年我都寄,每天烧饼我来买。”吴大妈既心疼男人,又为男人有孝心自豪,就告诉闺蜜,于是佳话传开。
四、瓦工出国 双倍工资
上世纪50年代,出国可是天大事。中国驻外大使馆基建或装修,竟然从国内调瓦工!可能出于安全需要,也可能国外工资太高。阎丝儿贫农成分好,手艺高,人又像样,居然被全国万里挑一!而且两次!国家发双工资!本来邻居们不知,发现阎丝儿两次“失踪”,追问她老婆才知,天大美差佳话,煤灰堆人传开了!
五、颜大架子刻私章
有一天青年邮递员在煤灰堆笑着故意高喊:“颜大架子是哪一位?拿私章取汇款单!”把邻居们笑弯了腰。原来做豆腐生意的老颜高大而瘦,外号“颜大架子”,他老实,不反感。一次慷慨借钱给外地来的并不熟悉的新朋友,后来该朋友回乡后,守信汇款还钱,竟然用此外号当名字。当年取汇款单、到邮局取款,都要盖私章。老颜这才哭笑不得,只得马上花一角钱到图章店刻了“颜大架子”私章。想必把图章店也笑翻了!
六、施小华认干爹干妈
少妇施桂琴脾气躁,经常追打淘气的儿子小华。小华有绝招:逃到近邻马启伯家。老马是回民,腿脚残疾,坐门口做皮匠修鞋子,小华一来,他一让,小华躲他背后门里;施桂琴一追来,他身子一堵,施桂琴在门外,无可奈何!几次下来,两家热络起来。后来小华认老马夫妇为干爹干妈,长大了帮老两口做家务,照应两位无子女老人。最后,遵老两口遗嘱,小华继承了干爹妈房产,谱写了汉回民族一家人佳话。
七、破碎两家 圆为一家
金宏林是杨公井八一医院厨师,妻子叫陈玉珍,夫妇都助人为乐,育有一女两男;弟弟叫金宏礼,为人厚道,弟媳姓名记不得,但记得很贤惠,两人育有一男一女。想不到陈玉珍和金宏礼都中年病逝,留下两个破碎家庭。邻居们都热心撮合两家合并成一家,哥哥和弟媳及孩子们都乐意,于是新婚大团圆!
八、小脚百岁老人王庆福
王庆福老人生于1908年,虽然1911年已是民国,但辛亥革命在农村影响甚微,她老家海安农村女孩五六岁起仍被迫裹小脚。老人回忆说:“小脚摇一摇,席子破几条!小脚摇一摇,眼泪几大瓢!”她解释:“农村穷,四季睡席子,女孩裹小脚,胀得疼,蹬席子,将席子蹬破,眼泪更是流不尽!” 她说:“新社会女人,单不裹小脚,就快活上天了!”
老人体质特好,一辈子未上过医院,连生5个子女都是在家接生。老人90岁那年,不幸被人行道上未锯干净的小树桩跘倒,跌坏左腿髋关节。手术很成功,医生急于为高龄手术成功表功,提前一个月拆线;老人的家人请的护工又外行,带老人多走路,致老人又残。老人怕再手术痛苦,宁愿卧床度余生。幸得刚退休的二儿子照料,扬子晚报曾摄影报道儿子推轮椅带老人游夫子庙。
老人竟卧床10年,整整100岁,才因少活动而衰竭,无疾而寿终。不知是否创下小脚老人高龄纪录。
设想:如修路工人负责,人行道无残留树桩;医生不急于表功;护工护理得当,这位煤灰堆老人可能创造小脚女人高龄更高奇迹!
九、四周芳邻故事多
煤灰堆名字是"丑小鸭",而四邻是白天鹅。她东南与芳名"糖坊廊"的大姐挽手,挽手处向东1OO多米,即是祖宗中华门城堡。糖坊廊小名叫篾街,因明代此大巷聚集多家大篾匠店而得名。别看巷名土得掉渣,却有多位"诉讼师"(当年律师)住此开业,所以老南京有歇后语:"篾街打官司一一不烦外人。"比喻当地、当事人能解决,外人别插手。
糖坊廊还有著名的"河沿廊房"建筑,是挂牌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糖坊廊西段则叫长乐街,因古庙长乐寺、古长乐桥而得雅号。出了长乐街,便是城南通衢大道长乐路,真是一路快乐;煤灰堆东段与大哥"过街楼"成T形相通,地名志写它因曾有骑街楼房而得名。穿过它,即是"璇子巷"。璇子巷左与九儿巷相连,一儿一故事,九儿何其多!煤灰堆与璇子巷交接处,右拐几步即另一祖宗中华路。煤灰堆西边是靓小妹"百花巷",南京地名志上有典故,她曾有名人花园,百花争艳。还美妙的是煤灰堆与四周芳邻都另有捷径相通,成一家人。这是怎么回事?请看下段分解。
老街巷 IC photo
十、煤灰堆人的"后门"和"旁门左道"
煤灰堆人家,还有糖坊廊人家,多为进式房、大院落,如不开后门,住户出入有的要经过几进人家,或走过大院子,不便捷;还有过去自来水不到户,要到老虎灶买挑回来,还有拎井水桶回家,若走几进或绕过大院落,会泼出水影响别人走路,于是多用开后门或旁门来解决。那年代井多,有的在进式房天井里,有的在人家大院里,煤灰堆人奉行"同乡共井"观念,于是便开后门、旁门左道共享。煤灰堆的众多前后门、正旁门形成蛛网式交通,十分便捷而不为外人所知,有如抗日根据地地道战地道。
十一、最秘密通道:王人道
最神奇的是煤灰堆与通衢大道中华路有"秘密通道"。它没有路门牌,进口是"人家"大门,三拐四扭,出口是标准一人巷:两大商店建筑小间隔。出巷辖然开朗:繁华的中华路!它是非常便捷的煤灰堆人秘密进出口!像抗日地道战进出口。有人长住煤灰堆,也未必知道。它的秘名叫"王人道"。因曾有王姓官人住此。
十二、陈玉珍传奇
当年中年的陈玉珍大姐,因为丈夫金宏林是八一医院厨师,有较高的固定收入,又有三个如花如玉的子女,眼见小脚老太邻里,自己不曾受裹脚罪,快活上了天。其实丈夫一人养五人,她也快活不到哪里,叫"穷开心"。她还不时地做点二道贩子小生意:在中华门城门口倒卖一些旅游品。管交通的公安员抓她,她撒腿就跑。"屡教不改",公安员决心抓她一次。眼见她沿商店跑,快要追上,又眼见进"商店"了,公安员进商店搜,却搜不到。原来她从商店王人道潜回煤灰堆了!陈玉珍得意地告诉煤灰堆人。一次公安员前后夹击,逮到她,她竟与公安员扭打起来,挣脱了,又从王人道潜回。事后还对煤灰堆人津津乐道。当年公安员管小商贩,如小孩玩"官兵捉强盗",半真半假,是以撵走为主,胆大的吓胆小的。所以煤灰堆人多以"陈玉珍与公安员打了一架",赞陈玉珍泼辣。
陈玉珍有了两个钱,便左手拿钞票,右手拍打,沿巷子喊"哪个要借钱?
陈玉珍那两个小钱不能解决当年人家婚丧喜庆缺钱的大困难,她便帮助人家"来会"筹集。(下节写"来会")她还热心做红娘。所以她不幸中年得癌症,住市立第一医院,煤灰堆的两位小脚老太王庆福和戴奶奶都相扶着,走煤灰堆大鹅卵石路,去看她!陈玉珍的女儿叫金萍,翘嘴唇如花瓣;两儿叫金长春、金长江,壮如小牛。
十三 "来会"和"上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煤灰堆人不单"人穷志不穷",还"人穷智不穷"。小商小贩,穷教工,收入仅可养家,糊三餐。有婚丧喜庆,急于用钱怎么办?不怕!陈玉珍出面"来会":组织邻里十家左右,各借出相等之钱给急需人家用。借出钱,叫"上会"。排定按月由各家回收,先给"来会"人家急用,然后第二个月,借钱人家无息还钱,由第二家"次急用"⋯⋯陈玉珍总是垫底回收钱,大家讲信用结束。这在现在是不规范的经济活动,但在当年民风淳朴,是行之有效的。我住煤灰难38年,多次代写来会名单,没听"来会"负面信息。(于新西兰)
本文作者周起源
周起源,1938年生。雨花台中学退休教师。著有《板桥文史》《板桥镇古今》等书;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南京日报》《莫愁》等,共数百万字。被评为"雨花台区文化名人";2009年被省委文明办提名为"中国好人"候选人。2011年为家庭团聚移民新西兰,任当地《华文读写专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