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千秋魅力《诗经》诵
作者|东香人(中国)
邓丽君《在水一方》的嫚妙歌声,传进千家万户,如同天籁之音穿越时空,将人带回到三千年前的周王朝,去见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美人。《诗经》中的《秦风•蒹葭》诗,将一位男人痴情苦恋之心吟唱得如痴如醉,我日夜思念的美人啊,就在河对岸的那一方!《诗经》中的故事就是这样被千秋传诵流传至今。

《诗经》的魅力在于“赶早”之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它让人先睹为快,一见钟情,如同少女初沐出浴之样,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文学源头。它以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孔子等人之手千锤万击,向人们踏歌而来,历经风雨彩虹,披霜带露走向辉煌,成为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上的艺术奇葩!
早在文字产生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萌芽,但唯有《诗经》完整成文地将我国古代诗歌伟大成就,汇集记载流传下来。《诗经》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跨度时间和地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最初作为教化的工具,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文后广泛流传于诸侯各国,用于政治、外交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著术中大量引用《诗经》,而孔子更加重视,亲手整理制乐,并以此教授弟子。到汉代,《诗经》流传甚广,由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编成俗称“毛诗”的今本《诗经》流传。汉儒传《诗》经学化,使《诗经》之名因此而得,形成了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魅力在于手法之美,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它使用赋比兴手法,以赋为基调,以比兴为调和,反复使用,交叉使用,使诗歌语言艺术魅力四射,如同新嫁娘的妆术,将“丑小鸭”变成光彩照人的“白天鹅”,让民间歌谣登上大雅之堂,再传入民间,成为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将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就是通过客观事物触发情感、触物兴词,引起歌唱。三种创作方式精彩亮相,被和谐使用,创造出精湛艺术,魅力无限。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诗,以“硕鼠”为比,采用赋的手法,直铺怒斥,将仇恨贪婪的官吏跃然纸上,成为快炙人口的诗篇传诵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住,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衿》诗,以“青青子衿”和“青青子佩”起兴,将热恋中的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候既报怨又渴望的心理,描写得高山仰止。“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已成为男女之间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

《诗经》的魅力还在于结构之美,构成了音乐之基而得以传唱。它节奏紧凑,音乐感强,反复吟唱,朗朗上口,简洁易记,便于流传,在秦“焚书坑儒”以及咸阳秦火之后,能够流传下来,是功不可没的。《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构成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加上重章叠句、双声韵和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读起来显得回环往复,音乐节奏舒卷徐缓,让人回味无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言两句,节奏和顺,重叠之韵,状态之美,让人心旷神怡,使语言具有音乐之美。《诗经》中这样的诗是不胜枚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诗中,连用三个“桃之夭夭”作为起句,叙写女子出嫁时的场景和诗人美好的祝愿,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诵读来如同喝了杯浓浓醇酒,让人在满口中感受到美的绣惑。

《诗经》的魅力更在于内容之美,开创了诗歌写实的手法。它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如同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周代社会历史一个缩影的真实再现,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集,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一部《诗经》虽只有305篇,但其所函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为各诸侯国的乐调,含十五国风160篇;“雅”,为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为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其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其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其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将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进而朝思暮想、备受煎熬的心理描绘得活灵活现,直白而又含蓄,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男女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像这样的诗有很多,男女之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通过鹿鸣起兴,来表现君王宴请群臣时唱的诗,后来又推广到民间乡人的宴会上吟唱。像这种燕飨诗正是周代上层社会的真实反映,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反映周初社会的繁荣、和谐、融洽。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文王》通过叙述周文王得天命兴国,表明其新建的王朝是天帝下的意旨,将他称为天子,备受周人崇敬。中国的“君权神受”由此发端。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穆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维天之命》通过赞颂天道远大,来颂文王之德,显示文王与上天的继承关系,把文王之德与天命融为一体,突出文王的圣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作为统治阶层的工具,其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它的“君权神授”,君命不可违思想,成为历代君主愚弄百姓、统治国家的尚方宝剑。它的讽谏劝戒、评论抒情、酬酢应对等被士大夫广泛用于政治、社交活动之中。它的许多内容被诸子百家及后来的王侯将相所引用,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为己服务。《诗经》作为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被广大百姓所热爱而流传,它的许多有关爱情故事篇章,被民间百姓所喜闻乐见,千古传诵。《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开创者,其地位无可替代,他的创作方式、写实手法、唯美唯情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入和广泛的。称其牢笼千载、衣被后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一点也不为过。
(二〇二一年八月二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