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刻画与思想寓意创作的范本
---读赵恺老师散文《木笛》
胥全迎
托尔斯泰说:“作为作家,我此生最重要的作品不是《战争与和平》,而是选入国家语文教科书的一篇散文。孩子的教科书引领民族未来。”
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赵恺老师的散文《木笛》,又被列入2021学年国家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这已是第五次进入国家教科书了(教科书每年编一次)。
听到这个消息,我在感到欣慰和高兴之际,不免又读了一遍《木笛》。我沉浸在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着的寓意与思想之中,感受着大师级精致文学作品带给心灵的撞击----这不愧为一篇人物刻画与思想寓意创作的范本。
该文的第三段“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我的第一印象是“修长、纤弱”,好像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读到最后,在我心中,完成了朱丹从“修长、纤弱”的书生升华为内心强大的高大英雄的过程。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既符合大多数青年音乐考生的外貌特征,又为塑造其能耸立于读者心中高大的英雄形象,作了反衬与铺垫。
这是妙笔一。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赵恺老师描写这样的衣着,是有着深深的寓意的。因为云锦是南京的地方特产,有“寸锦寸金”之称,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写人物着“云锦衣衫”,既体现出鲜明的南京地方特色。又突出表现朱丹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钟爱。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黑色”两字。我们知道学习艺术的考生一般都比较追求休闲与浪漫,为什么来考试时穿黑衣而不是其他的颜色?这里就是赵恺老师布下的一个伏笔:朱丹此日穿黑衣,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哀悼。
这是妙笔二。
“一排腊梅盆景”“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这里出现了“腊梅”“梅花”与“梅树”。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树与花,而偏偏选择了“梅树”与“梅花”?我们知道,梅花的花语是坚强、高雅和忠贞。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寓意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是高洁孤傲、坚忍不拔的象征,寓意着品格坚强、高风亮节。尤其是腊梅,它在严寒的冬季独自开放,是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完美的诠释自己的坚强品质。
我们读完全文,难道不觉得朱丹就好似一棵梅树,正绽开傲人的梅花,花香扑鼻而来吗?
这是妙笔三。
朱丹执着地虔诚地哀悼遇难同胞,即使放弃考入心仪已久的南京乐团的机会,也毫不迟疑地拒绝吹奏欢乐的曲目,他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坚守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朱丹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坚守、传承与弘扬。
这是妙笔四。
来自丹麦的音乐大师,在考场上,固守原定的考试程序与内容,不能责怪他,他没有错,十分符合欧洲人的文化性格。作为欧洲的音乐大师,很有可能对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有所不知,或知之甚少,或不知道这段惨案对中国人的刻骨之痛有多么的深,或者是朱丹这种毅然绝决放弃考试机会的举动,震憾了这位音乐大师。所以,这位音乐大师晚间去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融入了民间自发的悼念行动。
在此,他无意中听到了朱丹那“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的木笛声。音乐大师当然听懂了木笛声中的音乐功底,更是读懂了朱丹那颗晶莹透亮的心。
他行使了主考官的权利:录取朱丹。
丹麦的音乐大师最后的话“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也是该文的“文眼”所在。
读此,我感到:音乐无国界,正义存乾坤。音乐大师的心中有艺术水准,更存正义!他在担忧人类民族精神的流失,他在用行动坚守世界正义!
这是妙笔五。
赵恺老师的作品,阅读一遍不行,非多读几遍才能品出其味,再读几遍,才得其精髓。
无论何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第一位的,玩弄词藻、堆砌冷僻的文章,有何价值呢?同时,《木笛》行文的流畅、用词的精准、蕴意的深刻、情节的传神,无不显示出赵恺老师的深厚的文学功底。“是金子总会闪光”。而赵恺老师此篇作品出炉便金光四射。
赵恺老师是文学大师,更是一位充满了正义之感的哲人。他孩童时代,目睹了日冦飞机轰炸重庆的惨剧,他的父亲就死于这场灾难。因此,他的心中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恨,他对历史与人文有着深邃的洞察与思考,所以才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品。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正因为我们珍爱和平,所以不能忘了历史,才能不让那历史的悲剧重演。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拿什么去教育他们?赵恺老师的这篇《木笛》散文,就是一篇极好的教材。
2021年8月1日
原载于《清江浦人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