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詹仕华,四川中江人。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首。
出版专集《如诗的花期》、《三月鹰飞》、《我的圣地雪域》、《温馨的故乡》、《从边关到平原》等5部。散文《边防散记》、《我的圣地雪域》、《中江山水》、散文诗《太阳城》、《沐浴节》、小说《阿尼的爱恋》等,分别获中国作家杂志和中国文联等组织的全国作品评比一、二等奖,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四川散文奖,第六届中国微篇小说大赛金奖。自1993年,连续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事迹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西藏复转军人风采录》等。四川省德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 ,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院长。

驻守喜马拉雅
作者|詹仕华(四川)
这里是雪的故乡。那巍巍雪峰,重重叠叠的大山,云遮雾罩,磅磅礴礴,蜿蜒两千多公里。
三年前,我们来雪山下的军营驻守。这里曾是当年阻击外敌入侵的要隘。深深的沟谷,汽车一天也跑不到头。南面,是崇山峻岭,金字塔般的峰峦,雾腾腾地云天。东西两侧,巨石垒成横岭,丛丛硬拉拉的荆棘生长其间,只有营房周围的白桦,碧绿苍翠,海浪般相拥。山风吹过,沙尘铺天盖地。当地群众说,这是当年壮士与入侵者拼杀时留下的雄风。还有人说,他们曾见过山谷里当年旌旗翻飞、金戈挥舞的拼杀幻影……我们的哨所,就屹立在这样的环境里。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出山的情景。当汽车出了沟谷,冲入巍峨的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之中,车轮飞驰,马达轰响,山谷回应,风吼雷鸣,澎湃不息。听见它,再胆小的人也会去冲击,去拼摶。我惊奇了,是什么力量使它形成这样令人振奋的声浪呢?一会儿,急来疾去的暴雨袭来,喧腾呼喊,车窗水柱飞溅,四周翻江倒海,使人如似处身搏斗的峰谷浪尖,奔涌地力瞬时把全身涨得满满。

最难忘的是我们在山谷里练走方队。一个哨所,数个队次,横竖成行,枪刺生辉,胸脯笔挺,唰,唰,唰!踢脚甩手,呼呼生风。一队走过,一队跟进,沟谷颤动,掀一派烟尘。军衣湿了,干了;鞋损了,破了。深山沟里却走出一队虎虎的雄兵。
从此,我爱上了雪峰环立的大山,挺拔苍莽的白桦。低丘、浅山,在心中失却了气派!十月,大雪开始降落,悉悉飒飒,层层叠叠,一夜间填满了沟谷,掩了我们哨所的门窗。一到夜里,深谷不时传来隆隆惊涛裂岸的声音。我敢说:此时,雪域比大海还壮阔,比山乡的清晨还美丽明静。
渐渐,我脑海里涌上这么个疑问:壮伟、奇丽的雪山,什么是它的雄魂呢?
开启我思绪的,是一次大雪崩。
五月,大雪开山,附近的群众,出谷交换,参加地区建设,走亲访友,结伙寻伴,驴嘶马鸣,驮队叮咚,一支数十人组成的欢悦队伍迤逦而行。谁知,两侧笔立的雪岭塌方了。人们还不知不觉地向险区靠近,雪浪如海潮翻卷着扑向人群,群众带着数个月的渴盼,仍在向前。眼看,大难在即,这群欢天喜地的人们,就要葬身雪底!陡然,竣峭的岩畔上传来激昂的呼喊:“谷里——雪——崩——快——撤退——!”声音盘绕回荡,似电闪雷鸣,卷向人群,以强烈的声浪阻使群众停下了脚步。人们抓住骡马转身撤离,天惊地裂一声轰响,峰峦塌下的积雪堵埋了山谷,吞没了坡上两位报警的士兵!

这后,连年如是,沟谷、坡岩雪莲丛生、杜鹃如火如荼。群众说,这是战士英魂长成盘扎的根须,深固这里的雪岭,让它们不再残害过往的行人。巍然的峭壁上,被乡亲们刻上“雪山雄魂”四个苍劲大字。每当人们从岩下走过,心里便呼唤两位大军的名字,肃立致敬。
我问自己:乡亲们为什么要把这高峻陡峭的岩壁作为“雪山雄魂”的载体?是这冷峻傲岸的峭壁,才配得上这几个大字?漫山遍岭的雪莲、杜鹃才配这般壮阔的画面?
不久,翻过大山,巡逻归来,我驻脚山巅的台地,回眸远眺:雪山远岭,山峰哨所,云雾茫茫,融成一体。我突然发现,哨所在霞晖的映照下,竟像峰峦般傲岸;排浪般的方队,传来威慑地震颤。我心里说:呵,辽阔的祖国只有喜马拉雅的壮伟才配作它的环卫,驻守喜马拉雅群山中的哨兵,该有山般的气魄和胆略,这样的军人才能把这里的大山守卫。正因他们的守卫,这里,天,才这样蓝,雪,才这样洁净,喜马拉雅才如此壮美非凡!
一股热浪冲击心岸,我心里欢呼:他们,是雪山之魂!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