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手 磨
戴官宝
我最难忘的儿时美味,就是小麦黄豆加一点花生米泡发后,用磨拐的糊糊冲稀饭吃,或摊糊塌子饼,又香又甜又有口劲。
自从1972年搬到清拖厂宿舍后,就断了这个口福,因为宿舍区虽然很大,住家很多,却没有一家有石磨,连小手磨都没有。
实在想念儿时的味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我就请朋友葛建国(驾驶员)出车时,从灌云县买一个小手磨回来。
小手磨,也就是石磨的缩小版。石磨。又称拐磨,用于把米、麦、豆等,干的或浸泡过后的原粮,加工成粉或浆的生活用具。开始用人力或畜力,畜力就是用小毛驴来推(拉)磨。《红楼梦》五十回未黛玉出的谜语:“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谜底是:小毛驴拉磨。毛驴拉磨,都是较大的磨。一两个人是推不动的,一般是磨坊用作专门加工面粉的。后来到了晋代,劳动人民发明了用水作动力的水磨。石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两层的接合处有正反方向的纹理,粮食从上方小孔(磨眼)进入两层中间,随着上方磨盘转动,粮食会沿着纹理向外滚动,滚动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纹理碾压,粮食变成粉末或浆糊。
据说石磨是鲁班发明的。在石磨发明前古人加工粮食,都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石杵来舂捣。 “拐磨拐,拉豆采,请舅奶。舅奶不在家,请小丫,小丫没得裤子,搁滋搁滋小肚子"。这时大人两只手,松开拉着儿童的小手,抻向儿童两边夹肢窝捞痒痒,小儿就会咯咯咯大笑起来,大人也会跟着笑起来。在家中做家务的其他人,也情不自禁地一同笑起来,家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种儿歌简单易学,歌词啷啷上口,一学就会,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这是我们淮阴地区劳动人民,根据日常生活用具拐磨而发明的自愉自乐的儿歌。它充满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拐磨,在过去农村人口多的家庭,一般都会有,加工干湿粮食,非常方便。吃拐磨拐的稀饭、或面糊做的糊塌饼,吃得嘴里原粮香味浓浓的、还有点甜丝丝的。这是后来机器(又称小钢磨)机成的面,冲稀饭和做糊塌饼是不能相比的。葛建国从灌云县买来一个小手磨(石磨),直径25厘米。这个小手磨,一个人就可以磨的。邻居高兆华帮我按装上磨拐子;我自己在小院子里,用沙石水泥做了一底盘,把小手磨的下半部,固定在底盘上。底盘的最外一圈留有几厘米高的边筐,这样底盘周围一圈形成了沟槽。让磨出来的面或糊糊顺着沟槽淌下来,下面用一个面盆接住就行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小手磨底座水泥已干了。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将小手磨洗刷干净,用上午泡发好的干小麦和一些黄豆花生,准备开始磨糊糊。宿舍周围的人,都跑过来看热闹。我右手拿着小勺,掏了一些泡好的黄豆小麦花生,带点少许水,放在磨眼里。左手握住小手磨上面的磨拐子,从左向右顺时针方向用力,小手磨开始转动了。转了两圈后,又同样方法加了一些料,再转动磨拐子。小手磨上下片之间的缝里,开始流出奶白色的面糊糊。拐了一会,邻居们有的说:糊子稀了,等会刷磨水加进去会更稀的。我就适当的将小勺里少放点水。又磨了一会,儿子跃跃欲试想磨小手磨,结果由于他人小,力气小磨不动。邻居们也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很想试试,我就让他们过一下小手磨的瘾。不到一个小时,面糊磨好了,我把磨的上片掀起来,用清水冲干净,又刷下半片。稀稀面糊淌了一大盆,估计我家"三张锅"(锅的尺寸,而不是三口锅),要烧两三锅。我邀请看热闹的邻居们,晚上都来我家吃拐的“小麦稀饭"。晚上真的烧了两锅稀饭,左邻右舍叫也不肯来,我就用碗,一碗一碗的递给他们家。他们说,闻到这稀饭味,满屋子香喷喷,喝到嘴里甜丝丝的。个个都夸小手磨买的好。从此以后,我家小手磨在宿舍区可吃香了。一到休息日,同宿舍的工友们会早早打招呼:“下午啊,借你家小手磨用用,拐点稀饭吃。"人多的时候都要排队,排上三四家、四五家是常事。拐过了,临走时都会打招呼,晚上你家不要弄饭了啊,到我们家吃小麦稀饭啊!还有的特地拐多点,临走前都留几勺给我们家,我们都不要。推来推去,客气声不绝于耳。
因小手磨,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平时不大熟悉的人,知道你家有小磨,又想吃小麦稀饭时,也会主动找你,跟你说话,借小手磨拐稀饭。
我对小手磨十分珍爱,用后洗刷干净,上面一片搬回家放着。下面一片因和底座连成一体,非常重的搬不动,放外面又怕熊孩子弄坏,就用水泥石子,做了个罩子套在上面。小手磨,那几年成了我们宿舍区的“明星”了。一传十、十传百,宿舍区里多数人都知我家有小手磨了。
九十年代初,外甥借小手磨,做卖豆桨生意拿走了。后来在一次搬动时,不小心摔坏了,还使我心疼很长时间。
至今,我在梦中,有时还会拐稀饭吃呢--


淮安市清江浦区新民新村2号楼104电话: 17715619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