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英文短篇小说《赤芍》发表于江西《星火》2021年4期,《小说选刊》9期转载。《星火》杂志平台推出时,引起读者热评——
这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一篇短制,读罢之余回味悠长不尽,总觉得有很多地方撩拨到心里,这是读者的幸事,当然同时也是对作者的褒奖。短篇小说要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要在题材上做到新鲜独特,并用叙述技巧来加持,最后可以让读者打心底里买账的并不多见。方英文的《赤芍》,我认为是一篇让读者买账的短篇小说。
如果要有印象式的说法,那就是:这篇小说只有短短的四千五百字,它的缘起一定是某个真实的发生,或者多个真实事件的拼接,但由于作者独到的处理,便成就了一篇阅读效果非常好的小说。其中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有战争年代的特殊记忆,有时空不居下人性的闪光点,有异性之间在奇遇之下的走位,还有各个时代在小说中一笔带过的烙印,甚至揭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卑微不是卑微者的座右铭,等等。
——冰雪客
看完很感动,说说自己的一点小小看法:苏红娥在小说里是纯美的化身。吴晓山最后说自己不配是因为他心中有愧,因为他一直以男女两性的世俗眼光看待洗澡那件事,他之前的猜疑、尴尬、避嫌在苏红娥面前无疑是忸怩,他甚至以为苏红娥这么多年仍然惦记着自己而沾沾自喜过。而在苏红娥看来只有关乎国家解放的喜悦和生命的美好。和她比较起来,吴晓山的心思是窄小的、世俗的,甚至也许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过去的想法是不堪的。
但其实吴这个角色也有纯美的一面,比如他想为苏红娥吹柳哨,还特意练了一周,家人的表现以及最后没有吹成想哭的心理无疑也是在反映他内心也保有一份美好纯洁的感情,这个也许是一份无关男女的真挚的感激之情。但他的柳哨却被世俗的礼品挤扁,暗示在整个过程中,他都看错了洗澡这件事。
这是一篇纯美的小说,苏红娥是一个纯美的形象,里面讲述的内容和主题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或许有一段距离,但细读多遍之后却给我带来感动和反省。我们活在这世俗的泥淖中,有多久没有去关怀我们的信仰了,又有多久没有体会到那种美好的温度了?
相比之下,吴晓山的形象却更加真实,他的情感是世俗化的,也许俗,但不恶,他的人生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扁平没有高度的,可就是这扁平的人生之中也仍怀有“柳哨”那样真挚纯真的情愫,最终不能吹成柳哨的欲哭无泪更是戳中泪点。我们很多人就像吴晓山,一生平庸,没有高光,不曾有过坚定的信仰,有过多少次与之擦肩而过的似明非明、欲语还休?
——妮
对文本从最初的陌生、不解到多次朗读后的熟知乃至能够完整背诵,我试着跨越年龄的阻碍去理解那些缘分和遗憾。
赤芍开在年轻的、充满革命激情的苏红娥眼里,柳哨则是吴小三向往光明、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四十多年后赤芍依然,柳哨却吹不响了。总觉得,听不见柳哨的遗憾能够弥补,但如果吹响柳哨,故事也未必就一定圆满了。
——满小天
在今天看来,苏红娥就是人们口中的“女神”,而吴小山就是个土得掉渣的村小子。村小子无意撞见了女神洗澡,像只受惊吓的兔子逃的远远躲了起来,心想这回要大祸临头了。不成想女神非但没有生气、恼怒,反而在此后的人生中对吴小山格外关照,极尽提携……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出于对吴小山淳朴品格的怜惜和看重,后来又演变成一段搁在心底某个角落,无论世易时移也不会褪色蒙尘的纯净美好,一如那年那日那一簇开在竹帘外的赤芍花。
——水之湄
方老师把这么美的作品给了《星火》,是《星火》的荣幸!
——青青河边草
喜欢文中纯洁而天性的女主,她这一生只在那个比他小十岁的男主面前野性了一回。于她,不是爱情的情感,是一个规矩女人没有杂念的关怀。于他,算得上是情爱里的启蒙。他受惠于她,文笔的隐晦处也可见他心里有不光明的忖度。从这个角度看,他真的不配。
但最后他知道了自己不配,对那个先他而去的美丽的女人而言,也是一场值得吧。
人生际遇奇妙。有心无心,缘分就是缘分。花入了他的眼,她入了他的眼。终彼此一生,有个秘密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这一场相遇,也很美好。
——微微尘
这个小说的结尾让我愣了很久,真的是点睛之笔,我以为会是爱情,或者是超越爱情之外的,但没想到是因花而结缘,突然间内心被什么戳了一下,自己满脑子世俗的想法,像吴晓山说的,我不配去猜测故事的结尾,好像玷污了它。
——想想
一朵芍药,若以世俗之心看,看到的是 “艳”,若以高洁之心看,看到的是“赤”。
一只柳哨,若抛不开凡俗私念,无论如何精心演练,它就是总也吹不响,最终被隐喻世俗的礼品挤扁挤裂。
小说长于短小精悍,巧思见于细节。芍药花和柳哨的意象,主人公的名字都有隐喻和对应。
苏红娥的“红”对应赤芍的“赤”,一个红尘烟火气,一个高洁洗练,两个字对应又疏离,给苏红娥这个人物开拓了不同向度的解构可能。苏红娥对吴晓山另眼相待,当然无关男女情爱,却似乎也不能简单归于革命友谊,垂暮的苏红娥自己用“缘分”二字作注解,微妙处,甚或隐约可见人性母性神性上的流露。
吴晓山解放前叫“吴小三”,解放后改名“吴晓山”,有意思的是,这名字是苏红娥改的。解放后,苏红娥对吴晓山在仕途上关怀襄助,可以说,在世俗世界里,苏红娥塑造成就了吴晓山。但在精神向度里,吴晓山似乎还是当年的“吴小三”,她对苏红娥,寄托了十五岁少年原初的羞怯悸动不安情愫。他看待洗澡这件事情,对苏红娥几十年的关怀襄助,又怀有世俗的猜想和忖度。苏红娥的形象在吴晓山心里一直是个不清晰的重影,直到病房里苏红娥说出那丛芍药,赤芍的形象才得以清晰显影,那只总也吹不响的柳哨也有了特别的隐喻。
回到文题“赤芍”?一个“赤”字内涵丰富,可做多解。“赤”当然是“红色”的,亦可作“赤子之心”之解,作“艳”“裸”之联想也无不可。小说若说好,好在细节之巧思,若有憾,似乎也是工于技巧。
——夜叶
(一)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让你愧疚很久的人和事,甚至是一辈子。 “吴小三长得短小丑陋,像只被人拔光了羽毛的小公鸡。”“她是文工团长,真是漂亮得没法说!”小说中冲突的悬念由此就出来了。但凡吴小三长得高大一点,或者有那么点阳刚的男人气概,那么这个小说就可能会是一篇平淡无奇的情感小说,内容也将是不言而喻的俗套。因为他的丑,衍生了更深层次的内容。
一个对“性”还处于懵懂认识的少年,与一个洗澡的女人偶然的一次窘遇,心灵道德的法庭从此判决了他的一生罪过,这罪恶感让他意识到足以被挨枪的恶果。苏红娥似乎也意识到因自己洗澡引出的这场乌龙对他的影响。
有关两性的描写没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把握极易写成媚俗的题材。作者跳出这一乌龙事件的藩篱进行了更深层面的提炼。小说的切面便有了多种角度的视野。原本是吴晓山的过错,苏红娥反过来仿佛是自己的过错而不断进行救赎。不管作者当初创作的最本质的命题是什么,我感觉到苏红娥才是小说里的真正主角。
吴晓山的这种愧疚感,何尝不正是苏红娥的愧疚?表面看吴晓山是处于阴影之下,而苏红娥的这种光照之中的、貌似制高点上的愧疚更是让人无法觉察。
(二)吴晓山的被动是一如既往的消极,如一封信写了两次的半个月终究没有结果。他的柳哨本是吹得极其好的,但一想起她洗澡的那一幕,仍是怎么也吹不好。苏红娥的主动,如向有关人员打招呼关照他,提拔他,这种自我救赎的行为与动机来源于人性本真的善良和苏红娥作为一个女人自带的母性的光芒。她是鲜艳的,绽放的,就像那赤芍,既有主旋律的红艳,又有艺术形象上的气息。
当时好多人想看,想看她……都没看到,而吴晓山意外的看了,她却是愧欠了他一般,这种矛盾的,表面不可理解的荒诞正是人性的不断探究自我、反省自我的机会和习惯。
突发的这么一件事形成的枷锁,吴晓山几乎背负了一辈子。苏红娥去世了,随着她的去世,他才自行解脱了世俗所形成的沉重的十字架。
小说《赤芍》没有那种令人幡然醒悟式的理性升华和我心飞翔的激动,小说的主题若隐若现却有着探索人性幽微深处的厚实。
——云之尚(赖青云)
苏红娥就是一朵雪莲花,干净纯粹泛着人性本善的光辉和幽香!她至真至善至美,让在现当下的俗世里许多人汗颜和内省。小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读来酣畅淋漓。
——小愤愤
一个有大爱的姐姐,一个心怀天下的革命者[强]
——瑞金 • 刘晓莉
简短的小说,简单的情节,简洁的意象,世俗的男主角,高洁的女主角,一个秘密,两个人忠守一生,又惦念一生,无关爱情,却关人性,美丽的女子爱美丽的赤芍,自己也活成了一朵赤芍。
——刘诗良
我惊奇的是,一个短篇怎么容得下两个人的一生!
——锦瑟
《赤芍》,从题目、人物、意象到故事,甚至结局都近乎唯美。
有读者探讨时,认为题目与正文贴合度不够,说题目不能概括内容,或者说不少叙事似乎与题目无关。
个人感觉是,题目未必要概括全文、提携内容,未必要点明主旨,未必是中心,有时候题目就是正文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题目与所谓正文可以是并列关系,可参与到文本的结构中。
——江锦灵
读《赤芍》,觉得它文字利落清秀。战争年代,吴小三与苏红娥的故事有传奇性,性格也在传奇中得到了合理展现。
“枪毙?子弹是打敌人的。你不就是看了我一回么,有啥了不起的!人还怕人看?回去,吃饭!”
吴无法自禁的怯懦与自责,让苏对他有了超越身体,超越男女的谅解理解,她对吴的一系列融入了真诚的同志关怀。这种关怀一直紧随着怯懦自责的阴影走进吴小三的人生。胜利后俩人分开了,但苏红娥的关怀仍形影不离,伴随在吴的仕途上,直到苏的人生终结。平平稳稳,轨道外,没了故事,没了“意料之外”,作为人生,为吴小三庆幸,但作为小说,这就留下了“拗”,留下了遗憾,让人觉得深度涉面趣味都未能给我们更好的启迪。
陕西是文学大省,底蕴深厚,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一个个仰望的名字,黄土高原的每一棵离离绿草啊,都是文化的符号。
加强陕赣文学交流。
——矛也
看完我想到的词是德艺双馨。再仔细读了读了大家的评论,能上《星火》的小说必是很有内涵的。
比如题目只在最后被点,当做揭秘的主角,与苏红娥的名字也有相似之处;口哨被特产挤坏,令我始料未及,我平常还是喜欢简单的幸福结尾;吴晓山的名字改得非常妙,那时名字都是口说但无凭,这样从方言角度来说是只改字不改音,这足见女神的才情!而吴晓山仕途顺畅这么多年仍然没有飘飘然,仍然能在病榻前重返15岁,应该也有女神真善美的引导作用。
文中有俗气的河边逗趣,也有高雅的女神言行。学习它的构思、比喻。

《小说选刊》转载时用了此照——
去年夏秋之交拍于陕北黄河西岸塬上
《赤芍》收入中短篇小说集《昙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3年9月版。鉴于书出仨月即售罄,出版社随即推出精装版如上图。有兴致者可网购——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72316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