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矗立在祖国大地的丰碑
——建党百年朗诵诗选之四十七

第243期
李白(1910——1949)
——中国红色英雄谱之四十七
原创 陈昌华 朗诵 何丽萍
音乐设计 何丽萍 制作 一方文化
小时候,看过这部
风靡全国的电影
上学后,学过课文
永不消逝的电波
一个真实的故事千真万确
一段红色的经典世代传说
他从浏阳河边的
白石村走出
投身秋收起义的战火
从红四军的一名宣传员
到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
他和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把一生融入了无线电波

万水千山的长征途中
他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
一句“电台重于生命”的座右铭
成为他和战友的行动准则
也是他一生兑现的承诺
1937年10月10日
他到上海设立了第一个秘密电台
一条秘密通道开始搭建
一座空中桥梁就此铺设
为了应对险恶的环境
党组织派女工裘兰芬配合工作

一年多的假扮夫妻
终于结出了爱情的硕果
建国西路福禄村10号的小阁楼
夫唱妇随,默契配合
1942年的中秋前夜
宪兵和特务冲进了宿舍
夫妻俩被分别关押
受尽酷刑逼供残酷折磨
可他们始终不透露真情
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走出牢舍
敌人好不容易破获的电台
怎么会轻易放过

原来在敌人冲进房门之前
他拉掉了两个临时焊接的小线圈
“收报机”又复原成了“收音机”
连日本的无线电专家也没侦破
这是电影里没有反映的一个细节
铁证如山就这样巧妙逃脱
1944年的大反攻前夕
他打入了国民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
以公开的身份和公开的电台
继续为我党进行地下工作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
用仅有七瓦功率的电台与上级联络

夜半三更的空中游击战
一千多公里的关山阻隔
一条条机密的情报信息
穿越了危机四伏的沉沉夜色
1948年12月30日凌晨
敌人突然包围了他的住所
长达30多个小时的连续审问
多达30多种刑具的血腥折磨
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浇醒
他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
敌人把他的妻子押到身边
四目对视均会意沉默

他被关押在蓬莱路警察局
曾写条子托看守带给妻子
“站在监狱对面百姓家的阳台
即可看到监狱中的我”
看到他枯黄的面孔蓬乱的头发
泪水涌出了妻儿的眼窝

1947年5月7日
他和妻儿最后一次见面
他嘱咐妻子不要再来看我
他告诉儿子过几天回来抱你
当晚,敌人把他秘密杀害
20天后,全世界都听到了
上海解放的电波
1949年5月30日
刚上任的陈毅市长接到电报
中共中央情报部请求上海
寻找李白同志的下落
他已把自己39岁的生命
化作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0年7月26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 :陈昌华 原籍安徽,一个老三届、新三届。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朗诵者 何丽萍

(朗诵者 何丽萍,深圳海关退休干部,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团员,朗诵爱好者,热爱生活,喜欢旅游、运动。)
一、投稿联系人及微信号:
洛阳李战军 微信号 wxid_dw7rlal65 rml21;
武汉杨建松 微信号 tiema_haoge;
深圳吴丽璇 微信号 evawu6932。
各位诵友投稿时请先添加当地编辑私信,(洛阳、武汉、深圳外诵友投稿可任选一位编辑)注明:《九州风雅颂》投稿;也可直接在《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群投稿。在群里投稿请注明所在地区,便于编辑归口。
二、投稿要求:
1.请自行配乐,报送格式统一为:音频mp3,视频mp4;
2.随报作品文档(word或txt格式),文档名格式:某某朗诵某某《作品名》,示例:杨建松朗诵陈昌华《我们和他们》,文档内注明音频制作者;
3.作者和朗诵者照片和简介(50字以内) ;
4.如有自选图片可随报,图片格式为jpg。
欢迎赐稿,择优发布。
《九州风雅颂》网刊编辑部
本期责任编辑 陈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