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孝 道
刘克勤
在全村人眼里,李老汉是那种最典型的先苦后甜的有福之人。他生有三子一女,50岁那年妻子患急症不治撒手人寰时,大儿子10岁,最小的女儿才2岁。当时,望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儿女,李老汉愁肠百结,一筹莫展。
但生活还得继续。想起妻子临终前向他交代的“将崽女带好”的遗言,李老汉将眼泪一抹,咬紧牙关承担起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那年,农村刚实施田土到户,李家分得两亩田、三亩土。每天天刚放亮,他便起床生火做饭,饭熟后叫醒儿子,安顿好他们吃完早餐,叮嘱大儿子带着两个弟弟去上学,再照护小女孩穿衣起床、洗脸喂饭,一切收拾停当,自己三扒两咽吃完早餐后,抱着女儿往箩筐里一坐,挑着走向田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应了“天道酬勤”那句老话,李老汉的辛劳没有白费。数十年后,大儿子、二儿子、小女儿大学毕业后相继参加了工作,只有三儿子五岁那年连续几天高烧不退,造成智力稍差些,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家帮着父亲干农活。为此村民们议论说,李家老三是个“摸锄头把的命”。
五指伸出有长短,荷花绽水见高低。四个儿女出息了三个,留一个在家陪伴自己也好,要不全部吃了国家粮,今后谁来种地?想到这儿,李老汉倒也喜上眉头乐在心里。
无疑,三儿子结婚成家后,李老汉便和老三住在一块。在外工作的两个儿子不时寄钱回家,嘱咐三弟、弟媳要照顾好父亲的生活起居。可李老汉一辈子和田地打交道,劳动惯了,闲不住,只要身体动得了,每天不扛着锄头去田里土里刨一会儿,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按他的话说,稍稍费点力,出些毛毛汗,活动活动筋骨,白天吃饭甜,夜晚上床一觉睡到天亮,这日子过的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李老汉七十岁生日那会,在上海工作的大儿子特意回家接父亲出去看了大世界,后又辗转送他到二儿子家,最后又在女儿家住了半月后回家。回村后,一有空闲,李老汉不时眉飞色舞地与一帮老兄弟们摆摆“龙门阵”,聊起坐飞机、乘高铁、吃西餐、逛风景的种种场景或感受,让老伙计们羡慕得“啧啧”赞不停。然而,李老汉聊到末了总会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外面的花花世界再好,还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多了。为此,他还常埋怨上海商场那个保安因自己吐了一口痰被罚款10元哩。
人有旦夕祸福。李老汉的舒坦日子没过几年后,一天感觉身体不适,三儿子送他去市中心医院照片检查,初诊为直肠癌。消息传来,大儿子,二儿子相约回家,将父亲接去上海大医院确诊,结果仍是一样。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儿女们束手无策,疗养一段时间后,父亲不适应城里生活,执意要回家。专家也建议说:“老人年龄大了,化疗、放疗没有意义,既然住在城里不习惯,还是回家休养好些,那毕竟是他的老居地,亲戚熟人多,农村空气好、吃的是自种的蔬菜,心情舒畅,再辅助中药保守治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有好处。”
儿女们觉得专家的意见确有道理,也正符合老人的心愿,不久便将父亲送回了乡下老家。
李老汉回家后,一改在城里居住整天郁闷不乐的样子,平时的一日三餐由三儿子和儿媳妇照顾得妥妥帖帖,闲时常和村里一帮老兄弟们唠嗑,再到自己耕耘了一辈子的田间地头走一走,转一转,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优哉乐哉。半年过去了,李老汉完全走出了病殃殃的状态,曾经紫黑的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泽,瞧那精神焕发的范儿,哪像个癌症病患者?
看到李老汉如今的身体状态,再看看邻村王老汉身患重病后请人照顾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形,乡亲们窃窃私语:李老汉能恢复得这么好,搭帮有三儿子在家照顾啊,他可起到了城里儿女无法起到的作用哩!
什么叫孝道,这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么?
(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创和出镜人!)
作者简介:
刘克勤,男,汉族,出生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