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我的精神原乡
文|蒋新生 (中国香港)
有人讲,岁月沧桑!也有人讲,岁月不会饶过谁!在人类乃至宇宙漫长岁月中,我们全是孩子!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又想家了,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情景:春天夏天茂盛生长的芦苇,那一片漫无边际的芦苇啊!到了秋天,芦花笼罩四野,也就是《诗经》中所描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多美的文字,意境空灵!多美的土地,漫无边际!由长江水道与古运河交汇而衍生出来的这一片新鲜而又富饶的土地,芦苇生了又长,长了又砍了,日月如梭,世易时移,一代代的人群就这样逐水而居,繁衍生存了下来……
我爷爷当年还是一个健壮少年,他顶着烈日,沿着古运河堤,由八里铺往北走去,一路上沙地晒得发烫。他打算去捕一两鱼回家做菜,在靠近高旻寺不远的河堤边,被午后阳光晒得滚烫的河水里,正飘动着一群黑乌乌的物体,爷爷定晴一看时,由芦苇丛中跃出一条大鱼,正在哺育幼苗……终于找到了猎物,爷爷端起鱼叉,正向那条大鱼刺下去时,突然间心念一动,如果将大鱼射杀了,那么这一群小鱼儿怎么办?爷爷听镇上老人讲过,不能做这种射杀母鱼的作孽事,最后我爷爷空手回家了……多年以后的香港,爷爷讲起了这个故事……我们的乡人,即便自己捱饿,也不射杀哺育小鱼的母鱼,这种敬天爱物的悲悯品格令人景仰!
我祖母娘家在瓜洲,她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时,常去江滩上摘粽叶,冬天了又去江滩砍芦柴回家生火……我后来骑自行车在江滩上到处闯荡,那里多么空旷,芦苇漫无边际……祖母讲了一个故事,有人夜晚去捕捉雀鸟,在漫无边际的芦苇荡里,转了一夜,都转不出来,到了天亮时,才找到路口回家。这一片神秘的芦苇荡似乎是一个大八卦,犹如一个大迷宫……由高空望下来,高旻寺以南的古运河水道的东西两岸,我家所在的运西乡以至瓜洲,除了村落、水田、道路以外,全是大芦苇荡,而这个芦苇荡,又由瓜洲向东向西无限延伸下去,成了我的精神原乡……

我又听我爸爸讲过一件往事:那时生产队分配每家每户去挑河土(俗称挑土方)。冬天一到,所有河汊中的芦苇被砍了以后,河床上一片光秃秃……爸爸除了衣物、工具外,还带了一大包妈妈包的烧饼!到了工地上,一群不认识他的乡亲们看到爸爸在吃烧饼,个个都肚子饿得慌,就向爸爸要烧饼吃,爸爸为人大方,就拿了几个送给他们吃,他们的头儿一看,就讲:"不如一起拿过来吃啦!"我爸就将袋中的烧饼全部分给大家,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然后他们的头子就问爸爸:''你家土方在哪儿?"我爸指着那一片土方,那个老乡就讲:"行啦!你回家吧,你家的土方我们包了!"爸爸信以为真,就真地回家啦!妈妈问,''你怎么挑了一天就回来啦?"爸爸讲了事情经过后,妈妈就担心道:''如果他们不帮你挑土方,怎么办呢?"爸爸也开始担心起来。年轻的父母当年为此事的确担心了几天!后来爸爸也没有收到通知,需要去现场自己挑土方。我们的乡亲们,就是这么可爱,讲信用。当年生活清贫,吃不饱,但是大家充满干劲,重信诺,讲道义!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群力大无穷的挑河工们,正在吆喝着劳动号子,挑成队伍,用最原始的工具,挖河床,筑河堤,建水库……那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
后来也听爸爸讲过,他们当年挑土方的时候,大都在冬天,那时芦苇已被砍了,或编成芦席,或成了燃料,但芦苇的根部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旦到了春天,芦苇又猛地生长了!挑河工们就将冬天河床中的泥土,用双肩挑上河堤,连年加高加固河堤。中国农民们用自己的双肩,建设他们的家园,从来不计得失,付出艰辛苦力,天经地义!我们的古运河河堤也就是一代代农民,用双肩挑泥土加高,而我们一代代祖先都埋葬在古运河堤上。而新的泥土又将旧的坟堆遮盖,而在新的泥土上,又开始出现新坟……这就是人生的轮回吧!但是,事实上的古运河河堤,尤其夜晚,并不是这么有诗意,反而阴森恐怖!这坟地连绵几十里,又怎能有诗意呢?于是各种鬼故事就传闻出来啦!什么夏天芦苇地里的绣花鞋啦!什么鬼什么鬼啦……镇上的老人们讲起鬼故事来,绘声绘色,听得我们小孩子晚上不敢睡觉!这其实是最初的儿童教育吧!无非是劝世,导人向善,人要做好人,人要做好事而已!敬贤乐天,坦坦荡荡做人!
沿着古运河堤,当年人们北上扬州,西去仪征,南下瓜洲,再过镇江,坐火车西去南京,或南下上海,或北上北京……所以这条河道,就成了国道,那时的人们除了坐船,就靠两条腿跑来跑去。我们想象一下,芦苇漫无边际,河汊分布,鱼虾成群,移步换景……大人们在河堤上为了生计,挑菜的挑菜,做买卖的做买卖,纤夫拉着庞大帆布的船,水道上热闹非凡,水面上飘着菜叶,浮来浮去……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那么当年人们又有什么娱乐呢?除了偶尔有一两场露天电影外,那是乡政府按计划分配的娱乐活动,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而妈妈们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扬剧!在高旻寺附近有个冯伯母,她与村里人步行十五里到瓜洲看扬剧,然后晚上又步行回家,来回十五公里路程,可见扬剧这种地方戏剧的魔力!什么《珍珠塔》、《僧尼下山》、《白蛇传》等等,剧情大同小异,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巡回演出,我们小孩子看热闹,妈妈们就是边看边流泪,遇到丑角出场时,又被逗得开怀大笑!一代代妈妈们淳朴善良,很有人情味,她们太容易被感动,太容易代入角色啦!妈妈也是戏迷,有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太感人啦!" 我问她:"有什么感动人心?" 她也说不出……这就是人生吧!一代代的妈妈们在戏院被感动了,热泪盈眶了,心中的生活重压释放了,人生岁月中的酸甜苦辣释放了,而被戏剧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感染而来的人生希望又重现了……妈妈们又回到了现实,她们回家去啦!那一片月色朦胧,河汊中芦苇疯长中,古运河堤白色的土路,偶尔有一两条船驶过那条朦胧的水道……中国地方戏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经过民间文人、音乐家的代代加工,继承与创新,用方言唱白、舞蹈武术以及古典音乐混合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人生爱情的向往之情,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嘲讽,世事变幻的慨叹:什么考中状元啦!什么王侯将相啦!什么才子佳人啦!什么破镜重圆啦!其实代表着一种理想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谁都年轻过,《诗经》中记载了先民的爱情故事,我们也年轻过,人生如幻梦,情爱更玄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命运……我就常常想起,那位佳人,目光如水,河塘上月色又如水,她那一脸的轻柔,风又从芦苇荡中吹来……
也就是这一片高旻寺旁边的芦苇地里,外婆当年带我走过,那一片漫天遍野的芦苇荡啊!芦花耀目,外婆带着我转来转去,我犹如走在迷宫中,那时她还年轻……幼小的我不敢细望长满芦苇的水面,因为我想起了外公与我讲的那个绣花鞋的故事……
(2021 07 15)


作者简介:
蒋新生,中国香港。1970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世界华人文学社副社长,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西兰先驱报》、美洲《海华都巿报》、菲律宾《世界日报》《华人头条》《凤凰诗刊》《中国诗歌报》《长江诗歌》《世界华人文学社》等报刊及电子平台。
Profile of the Author : Jiang Xinsheng, born in July, 1970 in Hanjiang District of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Vice President of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Society, his works i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New Zealand Herald, America Metro Chinese Weekly, Philippine World News, Chinese Headline New Media, Phoenix Poetry, Chinese Poetry, Yangtze River Poetry,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Society, and other newspapers and new media.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