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越走越宽 越走越长
戴官宝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百年是一个世纪的历程,按正常人来说早已显得日落西山、老态龙钟了。但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走过了100周年,却仍是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就象我们修的公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美景无限。
我们大淮安的公路起步是很艰难的。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组建了“淮阴公路处”,下面筑路队共有15人,他们负责从宝应和淮安交界处,直到淮阴区王营盐河边,这条路过去被称为“清扬路”的五级公路,路面是3.5米宽的泥结石路面,一共37公里路程。
当年筑路队在修路时,借住在老百姓民房,所有作业工具只有四把十字镐、八把铁锹、四辆平板车和四五把竹扫帚。作业时就近取路边沟的土,近的用铁锹向路上甩,远的用簸箕端到路面凹塘里,用一个小铁夯,将鲜土砾石夯实、扫平。这样一段修理好后,再向前挪动一公里,搬家要将所有东西(包括各人被窝行李)都装在四辆平扳车上,找一个民房住下来,第二天开始新的工作。
那时侯的养路工人工作条件很差,吃的伙食也很差,每月工资18元,每天一分钱茶水费。没有任何工作服,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也没有地方去洗澡。老百姓会说:“远看象要饭,近看是公路站”。据今年93岁的老工人刘金珍回忆说,他们在现在的淮安区河下运河大堆上(当时公路从里运河北大堆上通行)施工时,河下一些人议论纷纷,说他们是一群劳改犯。其中一个嘲笑叫唤得特别厉害,养路工人们气愤不过,把这个小青年抓住,和他理论,要他赔礼道歉,否则不让他回家,最后是地方政府出面找到公路处,公路处派人去处理,这个小伙子也赔礼道歉了,事情才了结。
建国后的公路事业受制于财政条件,一直进展很慢,长期都是人工作业,没有任何机械,运输都是人力平板车、手推车,公路里程也很少。直到五八年后期修了淮涟战备公路后,淮沭、淮泗公路也跟着修起来。各县也成立了公路站,每个县公路站配备了压实路面的石头大滚子,需二十个人才能拉动。
关于筑路机械,全市直到1972年才装备了手扶拖拉机,跟着柴油翻斗车也开始装备起来。直到1974年全市才装备了一台“蒸汽压路机”,哪个县有公路新建或大修工程就调去使用。这台蒸汽压路机,是用煤炭烧水(象火车头烧煤一样)做动力,记得当时是由苏夕勇开的。由于没有施工机械,正常的养护公路是人工,小中修也是人工作业,一些新建或大修的公路还是人工。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各地就组织一些农民工,承包施工土方、或部分路基、组织外地大型货车,运送施工石料,以确保施工进度。由于公路施工全过程都是人工作业,还有半幅公路通车、半幅公路施工,公路质量较差。有的通车不久,就会出现龟裂、坑塘及松散现象,还有的不到一年就得补塘或者大修。当时的道路是混合交通,快慢车道不分,行人、机动车在一起抢道行驶,以致行车速度很慢。
宁淮(南京到淮阴)公路是解放后,我市比较好的公路,也是205国道共用道路,是当时我们淮安到南京唯一的公路。为节约筑路成本,在我市境内大部分利用二河河堤和洪泽湖大堤。就是这样的一条200公里的路,一路上车辆歪歪扭扭,摇摇晃晃,特别是经过洪泽湖大堤的那段公路,弯弯曲曲,左拐右拐,早上八点从淮阴出发,到晚上六点才能到南京,要走十多个小时,每小时才走20公里。下车后,浑身上下落满了一身灰尘。记得年轻的小荷姑娘和我们上南京,每次都穿着旧衣服,下车后才换上干净的新衣服逛南京。要是老年人或腰腿不好的人,坐了一天的车颠到南京时,第二天都累得要睡一天,这个是我门口邻居王奶奶亲口对我说的,可见那时候的公路质量多么差。
由于路面窄、弯道多,事故发生率非常高。一次钵池乡建筑公司驾驶员高维华,开着一辆小货车,在洪泽湖大堤上会车时,翻下洪泽湖大堤,万幸的是被大堤坡上树木挡住了,没有掉到洪泽湖里去。那时公路上,什么车辆都有:大客车、大货车、小客车、小货车、带掛车的大拖机、手扶拖拉机、三轮车、平板车、小推车、自行车等等,公路上好不热闹。大客车大货车司机给在公路上常抢道、不让道的拖拉机、平板车起了个顺口溜:“大老爷(指带挂斗车的大型拖拉机)摇摇晃晃;二老爷(指手扶拖拉机)横冲直撞;三老爷(指拉平板车)喊死不让;四老爷(指自行车)见缝就上。
关于“二老爷”抢道,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发生在205国道,是洪泽湖大堤上一个单方责任交通事故,可谓空前绝后:一辆(二老爷)手扶拖拉机要超慢速行驶的大货车,可“二老爷”不知道,大货车正在和前面货车会车,在只有五米宽的洪泽湖大堤路面上,两辆货车相遇,都缓慢交会着。而跟在大货车后面的“二老爷”性子急了,又疏于观察,便加大油门想超过去,等“二老爷”发现对面货车时,吓的猛将车把向左推,车头向右拐,一头钻进大货车肚子里。本来一场惨不忍睹的车祸就要发生了,好在两边大货车司机已经发现横冲直撞的“二老爷”,两辆车在车头交会时,已经刹住车,只是“二老爷”车头已经撞到大货车肚子里,车头撞变形了,南来北往的交通瞬间被“二老爷”搅黄了。
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公路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市公路处改名为公路管理处,各县公路站也更名为公路管理站,增加公路管理职能。县县公路、县乡公路都在规划建设中,各县公路管理站也进行扩编,新的办公用房、新的筑路机械、运输车辆、大专院校筑路专业知识分子,也逐渐加入筑路大军,公路事业渐渐喜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经济从各个方面齐头并进向前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表现在出行方面,已经不能满足自行车改为电动车,而是许多接听都拥有了轿车,特别是年轻人组织的家庭,已经一户一辆,少数人家拥有两辆轿车的喜人景象已经出现,各个单位各种车辆更是多得惊人,全市轿车拥有近30万辆。轿车占用的公路路面更大,对路面质量要求更高,这就对公路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从1993年我市第一条一级公路——“宁连一级公路”建成后,公路总里程也成倍增加。党的十八大后,多条一级公路、高速路建成通车。截止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3609.7公里,桥梁3819座,其中高速公路401.9公里,一级公路761.9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已全部高等级化,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加上市内高架公路,与外市连通的铁路和高铁,人们的出行方式日渐多样。
人民对出行要求是快捷、舒适、安全,这个美好的愿望己经基本实现,并且还在逐年完善。现在去省城南京再也不要一整天时间,两个小时即舒适而快捷地到达,再不会出现“小荷姑娘下车换衣服”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王奶奶下车后累得要睡一天"的感觉,再也不会出现“四个老爷抢道”的无序现象了,“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将伴随我们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并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加速前行。
2021.5.10






作者:戴官宝
单位:淮安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话:13048641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