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家铺的传说(续)
文/吴兴芳

吴家铺,中华民族广袤大地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宛如江河中的一朵浪花,虽渺小亦随着时代的洪流汇聚,一路奔腾向前。尽管缺乏相关文字史料,但是草蛇灰线,伏于阡陌;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从寂静的旷野里、长满蓬蒿的荒“垣”中、少量残存的古宅遗址上,以及代代口口的传说,仍能感受、猜度出这个小村落前世的风貌和兴衰。
塞北,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之地,历代争战不断,平畦千野,却荒芜千里,人烟稀少。 当年吴氏先祖行经此处,见其地方圆十几里森林翁郁,草木繁盛,云蒸霞蔚,风景秀丽,蔚为壮观;林外旷野苍莽,荒野连绵,小河潺潺,周匝不闻鸡鸣犬吠,又绝少人家。于是卜地落脚于此;子弟们在先祖的带领下,聚土为堡,伐木作屋,垦荒藉田,胼手胝足,辛勤劳作,渐成当地富户。
相传吴家铺最早叫做吴家堡,周匝有泥土夯筑而成的高大堡墙,堡内房屋建筑,每一单元,则高矮错落、往复迴环、勾连卍字,院套院、屋套屋、廊连廊,宛如九宫八卦阵;而每个单元又以奶奶庙、龙王庙为中心,组成了太极图形。一旦一方有警,八方连动,攻守进退裕如;最为奇巧的是院与院间相连的门、户、穿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是堡内之人,外人根本从一院进入不了别院;看上去明明是一扇门,打开实是一堵墙,看似一间屋,却是通往别院的门,更有甚者,只有走进一家的堂屋,转入耳房,方能进入别院。外客进入堡中就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没有人引导,很难走出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几处保持原来风貌的院落,现在基本上全都拆毁了,假如能保存到现在(依稀仍可以辨认出原迹),虽比不上江南园林的典雅,但肯定是塞上民居之珠,那将是吴氏先人留给山阴一笔宝贵的遗产。
堡内房子的建筑结构大多采用四梁八柱,青砖灰瓦,唯一与群不同的是檩上的椽子却大头朝后(传统上应朝向前出檐),寓意大福在后,一代胜过一代,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可是青砖墙,灰瓦顶,却用草泥涂抹覆盖,不知何意,故有了祖先因避祸择据此地,财不外露之说。倘若此说成立,可为什么每个单元的院落中又修建有花园、假山和习武场地?虽然没有充满江南情调的水榭亭台楼阁,倒也不失典雅幽静、刚毅勇武之气。由此可见,聚土为堡,伐木置宅的吴氏祖先,不仅满腹经伦,而且深谙韬略;能文能武,又善营造之技。
相传吴氏子弟无论男女,从五、六岁始即学文习武,明礼修德,成人后即量才任事。教导子弟们,不局限于耕田种地,拚弃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以经济治世为本;发展经营了诸如油坊,盐坊及贩卖日用杂货、牛羊骡马驴的行当。经过艰辛的经营,吴氏一族遂富甲一方。吴氏家族不仅诚实守信、诗礼传家,而且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灾荒年赈济救活了很多人,因此名声大噪,故应、朔、代、云中、平城等治下的富家大户争相联姻(如应县下马峪共和国英烈曹汝谦烈士的祖母即是吴门女子,二十三岁嫁与曹成章为妻,协助打理曹氏家族事谊,在其夫去世后,力主曹氏家族大局)。据传吴家有四门八杰三十六棍之说,因缺相关史料,其生平事迹和生活年代无法考证。但明代编辑的《山阴县志》记录有永乐庚子年吴公讳靖中进士,任沧州知州;另一吴公讳能任刑部简较(年代不详),此讳能之公与笔者在前篇中记述任兵部侍郎之公,到底是同名还是一人,尚待考证。但在走访中,众人言之凿凿,说刚解放时出土的石碑就是吴公讳能,兵部侍郎。至于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而浴血奋战的吴氏子弟,更不在少数,尤以今年深圳卫视播放宣传的共和国老兵吴维山为杰出代表。
堡墙遗址残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能从村子的西北、东北角看出些端睨;而迷宫般的院落则有以:吴培烈、吴培太、吴全、吴存善、吴光明、吴进善、董录等居住为中心的单元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致还有古时风貌,尤以董录为主所居之院,保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孩童时代,一群玩童常在此院中玩藏猫猫,前街钻进去,后街跑出来,甚至转到村东头。
所知的三处庙宇(有无其他庙宇,没有人能说清楚),在解放后,一、龙王庙改成了大队部和粮仓(正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尚存),现在则夷为平地,水泥抹面后成了村里的活动场;二、奶奶庙改成了学校,一直使用到教改并校,前几年村里集资又在校院内重塑了奶奶像,外面则还是村校名。三、座落于村南头的大成殿,供奉孔圣人,内设学堂;不知毁于何时。在走访中,除前文中所述的东西祖坟外,又有人指出,在村东北还有一处规模不小的祖坟。由这三处坟茔,可大略推断出,吴家铺建村年代是较为久远的。至于,何时因何原由,村名由堡演变为铺,或者压根就没有叫过堡,则沒有相关史证,也没有人能说的清楚。
笔者所记的传说,尽管缺乏相关的史料和科学的论证;而且究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代代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到底加进了多少演义的成份,我们还暂时不能排除,但有一点是我们能做到的,那就是作为吴氏家族后人、曾经和依然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村民,有义务也有责任,缅怀开土立村的先祖,传承他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谱写新的乐章,也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再续辉煌。同时也希望看到本文的、知情的及掌握相关史料的老师、父老、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充实完善!
在此谨向:
吴亮、吴堂、吴厚、吴光青、吴兴义、吴兴亮、吴兴正、吴兴乐、吴兴秀、吴进亮等表示感谢!
感谢南祥寺(现居原平)吴氏族人吴昌生先生,提供的部分史料和支持鼓励!
祈请史学界的老师们能提供相关科学论证!

作者简介:吴兴芳,山西省山阴县人。六六年出生,高中毕业。种过地,作过工,从过戎,现寓居山西省长治市。喜欢文学诗词,其作品散见于网络微刊、都市头条及《塔乡儿女》、《桑干河》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