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詹仕华,四川中江人。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首。
出版专集《如诗的花期》、《三月鹰飞》、《我的圣地雪域》、《温馨的故乡》、《从边关到平原》等5部。散文《边防散记》、《我的圣地雪域》、《中江山水》、散文诗《太阳城》、《沐浴节》、小说《阿尼的爱恋》等,分别获中国作家杂志和中国文联等组织的全国作品评比一、二等奖,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四川散文奖,第六届中国微篇小说大赛金奖。自1993年,连续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事迹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西藏复转军人风采录》等。四川省德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 ,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院长。

玉江,中江状元故里河
作者|詹仕华(四川)
玉江,是中江铜山北宋状元苏易简家乡的一条河流,在我工作的新城南面数十公里的大山深丘中。好几次从玉江身边经过,都没来得及停下来看看玉江,心里一直念念的,总想了却一睹玉江的心愿。
正直博学的苏易简奇秀的风度;易简之孙北宋名臣苏舜钦痛击弊政,汉书下酒的风采,苏舜元体衅爱民的故事千年间人们一直传颂。家乡有这样的先贤,怎不让人心生敬爱。早就想感受生长状元乡土的山川灵秀,这块赋予三苏睿智情怀的大地。
几天来,忙着会议、事务的处理,转眼已到了市县作协约定玉江釆风的日子。这天早上,八点上车,穿平原,入丘陵,我们心情急迫地一直向南,赶到广福——唐时铜山古镇,已是上午十一点了。
镇上和县作协的同志领我们穿过古镇新街,从巨大的石刻观音旁,来到芳草萋萋旁河的茶园,告诉我们,这清粼粼的江即是玉江。尽管已经猜到,心里还是不免激动。
玉江绕镇而过,静静地穿田野,绕修竹,在山弯山花相拥的崖畔迤逦而去。就如这里山乡的纯朴。远处层层的麦浪,劳作的乡亲,河畔浣衣的姑娘,都是它秀美的风景。不远的河面上,柳丝缕缕,蜻蜓戏水,在我们临江的茶园前方,两架高大的圆状古式筒车,映着阳光,旋动乡风倒映水中。水面不时有鱼跃起,使我们想起童年,想起悠远的岁月,当年苏状元在河畔捧卷攻读的身影,他和小伙伴在此嬉戏玩耍的情景。
初夏玉江,绿荫如帐,湿润的风像一只只小手,拂动我们的衣衫。我们每个毛孔都舒展着,如是清冽的玉江和晓风晨露般浸润心身。

玉江的不凡,是它的质朴秀丽,孕育了三位名臣,铜山“三苏”。北宋状元苏易简,名臣苏舜元,爱国诗人、北宋诗文革新先驱苏舜钦。这是一块充满灵慧让灵魂站高的土地,我们早就想一睹滋养名臣的江流风采了。
当文友们品尝铜山的玉江茶,兴致浓浓地谈论铜山今昔,我急不可耐地向伴随状元童年的龙山攀去。朴实厚重的龙山其实并不算高,山上栽着油桃,坡上长着待收的小麦。我顺山间小路向山上走去。森森松林,挺拔苍劲,阵阵松涛撼人心魄。亲切熟悉的气息诉说着龙山的过往和骄傲。它见证过状元夜读的灯光,晨读的身影,和当年繁华的市声。它曾一年年守护状元儿时的小径......我伫立林中,向先贤肃立致敬。
老乡告知,这古松林处原叫文庙街,是人们朝拜圣贤孔子和苏状元的地方,与对面虎山下的铜山古街,铜山县衙三角而立;几分肃穆,几分庄严。状元故里,凡到山下,文官下桥,武官下马。
有一年,一前呼后拥的官绅到此,竟没有人结队远迎,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街市。当乡亲们泪流满面地赶来,文庙街已成了废墟。从此,这里就只剩下古松翠柏和满坡的唐砖宋瓦让人叹息!
老乡告诉我,古松林左侧是状元读书处,下面山弯是状元原居住地。如今这里除茂盛的麦地和翁郁的林木,已物是人非了。
听完老乡的诉说,我愤慨万端。历来的官员,只要官服加身,总是有人癫狂,作威作福。但报应迟早也会到的,终归落下不齿。只有勤谨为民如状元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等历千年而鲜活在人们心中。

下午,我们拜访玉江飞来泉,当阳石,旁河的石刻群。向导给我们讲述着出生这里的五代前蜀历任五朝的司天监赵延义,元封君赵垠,明代清正爱民的陕西布政使左参议王维贤的轶事。我感觉先贤们满含期盼在玉江上望着我们和这块土地。我们在锁金桥畔流连。挺拔的“苏公笔”,使我想起与梅尧臣、范仲淹齐名的苏舜钦“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只有春风知”的诗句,想起苏舜钦不顾个人安危登宫楼击鼓上《火疏》阻止劳民耗财重建玉淸昭应宫,和痛击时弊,怒揭权臣的史话。
宋景祐五年正月,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忌贤仼庸,朝野愤慨,莫可奈何。苏舜钦大义凛然,绝然上书,参劾宰相吕夷简推荐的同平章事王随,参政知事石中立庸无才德。并恳请仁宗亲殿视事。宋仁宗纳谏,罢免了王随、石中立,朝野称颂“苏公笔”。家乡父老为纪念他一次次果敢为民请命,在玉江河畔磐石上为他立起了如椽的石笔。艳阳里,玉江静静地映衬着擎天的巨笔,犹如嫉恶如仇的苏舜钦气宇轩昂地挺立眼前,令我们热血涌流,心生敬爱。

我们走了,是顺着玉江走的。我们不时回望玉江。
回到新城德阳这段日子,清澈的玉江时时浮现眼前,它汇聚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的石刻群,司马光的风火家人卦,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的珍贵墨迹,巨石观音,飞来磐石,百媚千妖的美人晒秋图……还有那江岸水中留下的一排排规则的盆大石孔群……总浮现眼前,先贤们“为官在任,心系一方”的襟怀激励着三苏故里的人们。我想起铜山古镇劈岩而建不断延展的新楼街市,沿江而上的高速路;镇上农工商并举的铜山远景规划,把能工巧匠用起来,把职业农民育起来,把乡村干部强起来,把新乡贤们招回来,把城市精英请进来,把专家大脑借过来,开拓现代农业,抓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的方略,和龙虎山下正在形成的数千亩桃林、梨园新景……
我想,我们不能辜负玉江和先贤。明天的铜山,定会更好!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