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小推车
宋金英
从儿时记忆起,家里就有一辆小推车,70年代还是集体生活,那时个人家小推车还不是很多,生产队里才有。父亲因为是个铁匠,所以就找木匠用槐树给打造了一辆小推车,车闸,轮子是父亲自己动手安装的,那时的木匠手艺很精细,车两边弓形的弧度很对称,上面放着用棉槐条子编的偏篓。车中间立起的地方,我们说车龙骨,两个偏篓各从左右两侧绑在车龙骨上,车把上连着一条车盼(宽带子)。父亲推车时把车盼从脖后边绕到前面,两只胳膊压在车盼上,手扶住车把,这样推车全身都能用力。这个小推车可是我家的大功臣,父亲用它推着打铁的工具和他的搭档一起赶集,每月逢有三,有八的日子就赶市美集,逢五,十的日子就赶陆旺集。父亲勤快,总是牺牲休息的时间用铁片打炒瓢,那个年代炒个鸡蛋不舍得用大锅,怕浪费花生油,就买父亲打造的炒瓢放在锅底下的火苗上炒蛋给孩子吃。父亲每次赶集回来,我们都会围着小推车找好吃的。父亲就笑眯眯的把好吃的找出来给我们。

小推车不光帮父亲赶集用,生产队里分粮食,我们就推着小推车去场院里拿,有时分地瓜,苞米,萝卜,还分苹果等。分粮食少的时候我们就坐在偏篓里,父亲推着我们姊妹俩,哥哥就帮父亲拉车。
后来土地承包给各户,每次交公粮,我们就帮父亲一起推着车去市美乡粮所交粮食。那时大河西村后边的公路上坡很大,我和哥哥拉车,父亲用力推着,都非常吃力,十多里地的路程总是感觉很遥远,幸好父亲有熟人提前要个号,不至于排很久的队过称,剩余多出的粮食,我们再推回家,父亲就会给我们买上油条,回家车轻快了,走下坡和平路时父亲就让我和哥哥坐在车里推着我们,那时父亲总是骗我们说下坡路不用出力推,让我们坐在车里,长大了才明白,下坡也是技术活,车闸不能拿太紧,太紧推不动,也不能太松,太松车跑的快,而且车上的重量还压在父亲肩上,父亲确乐呵呵的说不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在柏乡李家窝洛当书记的二爷给我父亲一张自行车票(那是二爷在胶南县里开会,县里奖给我二爷的,教子有方,一年考上二个大学生)。二爷说小伙计,这张票给你,你去买辆大金鹿骑着赶集吧,该让小推车歇歇了。父亲乐呵呵的去买了辆大金鹿自行车,小推车只有上坡送粪,推庄稼时用。再后来,有牲口后就改用拖车(两个轮子的马车),过不去马车的地方就用小推车。社会发展的太快,有拖拉机,手扶车以后,小推车和马车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淘汰了。记忆里的小推车也承载着我的童年变成了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