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柳桥峪
李明笃
自退休后再没去过颜庄镇南部山区的柳桥峪村,那可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上班时一年起码去个三两回,工作之余总想游游那儿的山,玩玩那儿的水,尽情地呼吸一下那儿的清新空气,常常因此流连忘返。沐浴晚风,踏月而归是常有的事。
听说近几年建设得更好了。村委一班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靠山养山,建设最美生态家园。现已经是我们莱芜山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了。
机会终于来了。七一前夕,与镇教委的同志一起前往柳桥峪村,走访一位“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老教师,并为他颁发纪念章,同时也了却再去柳桥峪看看的心愿。
静静的村庄被一圈绿绿的树环绕着。青山叠翠,郁郁葱葱;白云缭绕,蓝天高远。一道山谷由里而外延伸出来,这就是进村的通道。远远望去,新修的柏油公路像象一条黑色的飘带顺势而下。一边是山下成行的绿树,一边是路旁潺潺的流水,车行其间,如同进入神话般的境界,一时竟想不出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这儿的景致,满脑子里就反复闪现着一个字一一美!
一座石拱桥与村庄相连。过桥进村,绿树成荫,斑斑驳驳,洒满大街小巷。瓜果浓郁,香香甜甜,弥漫房前屋后。整洁的街道,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有的石板为底,有的卵石铺就,有的拾级而上,直通农家新宅旧院。处处无不突显山村特色,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自然。原来总是赞美它风景如画,现在可以说画在其中了。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映入眼帘的无不够成一幅完美的山居图,还是出自大家手笔呢。
看望的老党员,是退休在家的郑奉友老师。已是快八十的人了,身体保养得很好,看上去也就六十多岁的样子。我想,有几十年的教师修养,又生活在这么舒心的地方,身体能不好才怪呢!
快到他家时,老郑已满脸笑意地在大门外的核桃树下迎接我们。
迈进他的小院,呵!好浓的田园气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院子不大,布置得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菜园与花园相结合,满眼诗情画忘,一派无限生机,既美观又食用。绿的黄瓜,青的豆角,红的柿子,或高或低地垂在架上,措落有致,相映成趣。菜畦边上,自然少不了红花绿草的衬托。更妙的是在花草间隔处,摆放着几块就在寻来的奇石作为点缀,为小院平添了几分山村特有的韵味。 老郑工作时一贯勤恳,看的出来退休在家也是个闲不住的有心人。这样的布置倒也符合我们退休教师的身份。老郑告诉我们,这叫千层石,也算是柳桥峪的“特产”吧。形状多呈正方形,长宽约四、五十公分,由若干层像小饼干一样的光滑石块叠压而成,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周边呈圆润的流线状,自然天成,耐人寻味,很有观赏性。那重重叠叠的纹路让人自然联想到树桩上的年轮,或许它也标示着山的年龄和演化过程吧。这些问题,只好请教地质学家了。
“快屋里喝茶吧,大热的天,跑了这么远的路”。郑老师的老伴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入座后,说明来意,将那枚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挂在了老郑的胸前,并合影留念。
此行时间紧,走访任务还没完成,来不及欣赏柳桥峪村的全貌,只好恋恋不舍地向老郑告辞,向柳桥峪村告辞。同时在心里已有了主意,等忙完这阵子,约上三五旧友,再来这里仔细看看,好好玩玩,若遇上好运气,说不定能寻到一块千层石,那就更美了。

李明笃:网名:黎明。大专学历,济南市莱芜区鹏泉办事处小陈家峪村人。五五年二月生,七七年莱师毕业,后于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毕业。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前任颜庄镇教委主任。年高仍有创作梦,甘做文学一新兵。长江后浪推前浪,一片芃芸吹国风。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