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捐赠仪式引人关注。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以俭,文史学家束有春,南京市文旅局文化产业处副处长纪鹏飞,南京市文化馆馆长白强、副馆长夏文飚,玄武区文旅局温建春主任,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委会会长何莉、名誉会长戴中礼,织锦工艺大师胡德银,南京设计廊副总经理潘昌旭,南京荣贵坊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荣波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手工妆花云锦艺术画”捐赠仪式。
非遗丝绸主题作品展示。
早在一年前,荣贵坊就着手研发融入党的历史画面的“手工妆花云锦艺术画”以及非遗丝绸(云锦、吴罗、湖绫)系列主题真丝长巾、丝巾。艺术家们把党的百年历史中的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瑞金、遵义等七大革命圣地,采用素描的形式,融合在一幅幅非遗丝绸的山水画卷中。
以非遗传承人刘荣波为核心的荣贵坊非遗丝绸创新研发中心成立于2007年5月,14年来深耕非遗手工艺的活化开发,成功策划出品2017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雁栖湖领导人峰会云锦餐具。现为南京市文旅局命名的“南京特色文旅商品研发基地”。
高以俭主席讲话。
何莉(左一)会长等领导和嘉宾。
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术委员会会长何莉在致辞中说,中国的非遗丝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旗袍已与非遗丝绸不可分割。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委会参与这个系列艺术品的创作,推动非遗丝绸的活化应用,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社会担当。
刘荣波介绍荣贵坊“非遗丝绸主题作品”。
刘荣波在发布会上介绍,荣贵坊创作非遗丝绸主题作品的方案出台后,得到社会各界支持。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给予指导,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担任监制,江苏省旗袍艺委会成为荣誉出品方。南京云锦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德银、苏州吴罗市级非遗传承人殷佩明、湖州湖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康明等非遗大师倾情加盟,使得这一创意付诸实施。
胡德银大师讲述创作感悟。
督造人胡德银系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南京云锦妆花织造技艺非遗(省级)传承人、古丝绸专家,曾经参与复制商代至隋唐15件珍贵丝绸文物。他在发言中说,这次参与“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的创作,采用传统丝绸非遗技艺打造丝绸主题作品,让非遗“活”起来,见人、见物、见生活,意义非同寻常。
这批“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在工艺上极具匠心,比如一则独花金宝地手工妆花云锦艺术画采用了地组织经向缎纹,加金宝地,工艺讲究,表达手法独特;精品湖绫长巾(100周年)由有梭小织机提花织造,提花图案仍采用老式纹板装置,慢工细活,产品仍保留手工织造古绫的味道。
发布会中,文史学家束有春也非常认可“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他认为保护与传承“非遗”丝绸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重新填充进现代人的生活,让“非遗丝绸”不仅仅作为文化符号,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活”得更加潇洒。
“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首次示人,尚属孤品,弥足珍贵。但创作者们还会当场把它捐赠给了南京市文化馆。馆长白强、副馆长夏文飚接受了捐赠作品。艺术家们认为,南京市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生活主阵地,人流量大。艺术品陈列在此,受众广泛。艺术只有为人民服务才更具生命力。
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以俭在讲话中对“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的问世给予高度评价。他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发言,那是因为“亮相的‘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让他感到震撼。他觉得这套主题作品“让古老的非遗丝绸焕发新姿”。
旗袍秀表演。
荣贵坊不拘泥,不守旧,既保留了非遗丝绸制品特有的传统美感,又巧妙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强调实用性与功能性,主张“古为今用,华而有实”。这恰恰是他们有底气创作“非遗丝绸系列主题作品”的基础。
南京百合艺术团等团队的旗袍佳丽现场表演了韵味十足的旗袍秀。
摄影/素丽 娄梅 风帆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5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