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虎啸先生《金缕曲-初梅》赏析并唱和
(外七律二首)文 / 倦客

【金镂曲 · 初梅】 文 / 归山虎啸
寂寞空园圃。
梦依稀,前生曾约,到今当赴。
不见那人来幽径,独立林中楚楚。
想情誓。休教辜负。
疏影寒塘怜自顾,向黄昏,暗把香倾吐。
人二八,月三五。
苦寒冬日无佳侣。
问无由,春兰秋菊,恨难相聚。
闻道西山初逢雪,醒了芳魂一缕。
看亭亭,知谁家女?
长望徘徊堪久觅,解痴情,谁可将身许?
风破梦,自无语。

在送冬迎春的季节读这一阕金缕曲,正如在北风送寒的日子里饮一锺甘洌的陈酒一般——香入肺腑、暖人心脾,令人在微醺中生发出一痕美好的遐想,不由地随词人的笔触一起走进那美妙的境界之中:
“寂寞空园圃。梦依稀,前生曾约,到今当赴。”
这句追诉似的起句,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寂寞空园圃”这样的环境中,词人在追寻什么呢?追梦!追一个前身前世的
不悔的梦。但是为什么选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 呢?因为那是一个约定……就这样词人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他的梦中;
“不见那人来幽径,独立林中楚楚。”
也许等待就是目的?来赴约而人不见,但等待又何尝不酝酿一种美——虽然是煎心熬肺的美?这一句更在起句上递进了一层,并且紧紧呼应。王国维说造景抒情要紧的是意境不能隔,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有一气诵读久久回味的魅力。虎啸兄深得其神髓也。扯远了,打做。
“想情誓。休教辜负。”
这七个字尽道出心中之渴望。而这种渴望引发的是那美妙无比的回忆:
“疏影寒塘怜自顾,向黄昏,暗把香倾吐”
这一句化林和靖先生的名句入词又不落痕迹,流畅自然,着实好手段!但何止如此?这境况之所以如此令人铭心刻骨更因为这时是:
“人二八、月三五”
--在皎洁的圆月下,有伊人在彼也!
说实话:花好月圆会伊人,可以说是古人前人用烂了的典事,但在虎啸兄这首词中读来却是如此清新,全无牵强之感。
“苦寒冬日无佳侣。”当我们从词人营造的美妙时光中醒来的时候,也就更体会这一点了:
“问无由,春兰秋菊,恨难相聚。”
所幸的是:造物还没有完全让人绝望,在这冰封雪压的冬日,我们还有追求美的希望,而且已经来了:
“闻道西山初逢雪,醒了芳魂一缕。”
虎啸兄这个【醒】字可谓是金不换,传神之至,读来令人拍案,堪浮一大白也!到此点题【初梅】,先生这种层层包裹又渐次递进的手法,用我一位老友南郭散人的话来说,是会让性急的人挣断汗巾带子的……呵呵
此情此景足以!至于:
“看亭亭,知谁家女?长望徘徊堪久觅,解痴情,谁可将身许?”
那是天下痴情者非我一人也,……
“风破梦,自无语。”
此调由梦起而至梦终,首尾呼应成趣,更显空灵有致。
全词读罢,倦客也醉了!
欲罢不能,于是管它是否有续貂之嫌,也就依韵和一首:

【金缕曲·红梅】 / 倦客
原韵和归山虎啸先生
元夜孤芳圃。
更霜天、彤云碎雪,冷寒犹苦。
梦里还思当时约,乍醒却忘去处。
只记得,含嗔致语:
却问芳辰曾几误?正良霄,此恨谁相吐?
三五月,照无主。
平明扶杖寻佳侣。
柳梢白,晓寒风侵、旧园深处。
林薮幽幽香如故,破雪新红一缕。
意楚楚,其辞难诉。
相对无言何戚戚。个中情,自有天知与。
人有梦,花如许!
为谢读者诸君,特将两首同归山虎啸兄的唱和一并奉上,还请不吝指教。
【七律无题】次韵虎啸兄
才拙不堪酬雅韶,
闲斋枯坐自沈寥。
当时常忆鄜州月,
老至多梦覆鹿蕉。
但得辋川赊一醉,
无须弱水饮千瓢。
弄琴谁识弦中意,
何处仙山可问樵?
(倦客自注 关于覆鹿蕉典见《列子古注今译》卷三〈周穆王篇〉……)
~~~~~~~~~~~~~~~~~~~~~~~~
归山虎啸先生原玉
【七律无题】
感时叹病误春韶,
树静人闲各寂寥。
和拍江流琴里月,
坐怜雨打画中蕉。
行云随意知千里,
涌浪还思取一瓢。
史事沉沙寻锈铁,
怅今无处问渔樵。
【步韵归山虎啸兄夏夜偶作】
人世沉浮问若何,
当时谁与送横波?
玉箫声断新秋月,
纨扇诗留残夏荷。
委屈心身为斗米,
消磨志趣愧庭柯。
夜阑数漏更深静,
檐露轻轻滴恨多。
--------------------------------------------
归山虎啸先生原玉:[七律 夏夜偶作]
炎夏阴晴总奈何,
闲愁清荡一池波。
欲吟徒唤云遮月,
和韵堪听雨打荷。
未踏芒鞋依北斗,
且从粱枕作南柯。
中宵小院人初静,
应恨灯前往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