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都河上扬风帆
马建华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她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她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她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于都。
跟随着淮安市文联组织的采风团,我来到红色之都—瑞金的于都。沿着寓意着先烈的血迹染红的甬道前行,逐一去参观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长征渡口、主题雕塑、集结广场、 长征出发纪念馆。
“红旗飘 军号响
子弟兵 离故乡
红军主力上征途
战略转移去远方”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的纪念广场上,一场情景剧《告别》演出,让我泪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由于都县各方群众参加的义务演出,每周六、周日都会在这里如期举行。那是于都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工农红军和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怀念!一列列整齐的队伍、一展展鲜红的旗帜,一声声依依惜别的话语,让人们仿佛看见当年送别的场景:妻送夫入队、父送子参军、红军托孤、挥泪相别。声声别离诉不尽,依依不舍挥手间!无不让人感动落泪!一曲《长征组歌》更是时而激扬、时而如泣如诉,深情的歌声、 动人的演出,把人们带到了那个艰苦卓绝而又壮怀激烈的年代!
于都河又名贡江,坐落在江边的小城就是于都县。当年中央红军从这里南渡于都河,从此扬帆起航,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 ,在于都县集结、休整,补充人员和粮草。10月17日中央红军8万6千人开始南渡贡江,开起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时于都县人口只有30万人,却先后有6万8千人参加红军,10万人支前参战,大部分青壮年都投入到革命的事业中。为支援红军渡江,于都人民倾尽所有:最后一口粮送给红军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做衣裳、最后一块门板送红军做浮桥、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纪念馆里,一床被单、一件厚重的羊皮袄、一只珍贵的小摇篮、一口带抢眼的行军锅,无不在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周恩来总理曾深情地写下“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饱含着对于都人民最深深的感念!
1934年10月从于都开始的战略转移,红军风餐露宿、穿山越岭、飞跃天堑、爬雪山过草地。进行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是中国革命的播种机,将中国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1949年10月,一个崭新强大的新中国诞生在古老的东方,从此我们屹立在世界之林!
大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中国人,心中都会郁结着一股愤懑、不平之气。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近百年时间,那是中国人民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欧美及日本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肆意侵略践踏。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国力衰微,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带领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和殖民统治,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才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翻身当家作主人。
如今放眼世界,仍有战火仍有离乱,更有疫情肆虐,无数生命在消亡。但唯有我们中国国泰民安,控制疫情,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人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但,如果没有大国的崛起,何来的小民尊严?君不见,叙利亚的难民无处安放,非洲的儿童依然食不果腹?他们的尊严有谁去关注?他们的生命又有谁去保障?感谢祖国,感谢党,不是一句空话,那是来自全国人民的心中最温暖动情的话语!
愿我们的国家盛世永昌
我们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
永远怀念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牺牲的先烈们!愿他们永存!我们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进取永不停息!
2021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