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乐的甘露村
郭应昭
“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多么热爱……” 热烈奔放、摄人心魄的锣鼓,亲切自豪、耳熟能详的旋律,在黄昏后的淮河入海水道北边一个村庄的上空响起。这里是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甘露村。
一
甘露村是全国文明村,曾名为盐河公社黄姚大队。上世纪初,流经这个村的盐河南岸边有一条通往淮城镇(周恩来出生地)的河畔小街是赶路人歇脚喝茶的地方。店家为赶路人歇脚搭了一些棚子,称之为“赶路棚”。赶路的人在这里喝上清香的茶水胜饮甘露,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赶路棚”叫成了“甘露棚”。
依傍京杭大运河的甘露村地势低洼,解放前,这里十年九涝,庄稼常常颗粒无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解放后,国家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江、入海水道,建设了三河闸、二河闸等水利设施,甘露村实现了旱涝保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姚大队在社改乡中更名为甘露村,农村“大包干”的好政策让甘露农民迅速脱贫致富。
现在的甘露村,4380人,1068户,5100亩地,50%以上土地流转到到种田大户手中,解放出来的劳力专心从事其它赚钱的行业,在家种地的,外出打工的,各得其所。村民家家住上二层楼房,户户过上惬意的生活。近日走进甘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迎面而来:蜿蜒整洁的水泥路上,通往市区的9路公交车定时驶过,小轿车带起了一阵阵风,电瓶车来来往往;喜鹊和灰喜鹊拍扇着翅膀掠过上空,麻灰色的四声杜鹃在沟边树上“刮刮刮锅”;远处的田畴在阳光下随风涌起层层金浪,清新的空气夹着麦香沁入肺腑;一排排统一规划的村民二层住宅楼,雪白的外墙,干净的院落,应景的花坛,清澈的流水,精致的小桥;村部三层楼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楼下是1000㎡的文化广场,广场东边的党建橱窗引人注目;村部前的路旁,日杂百货店、农资商店、饭店、肉摊、菜摊方便村民……驻步凝思,城乡差别何在?
谈及甘露村,被访的村民攥着手机喜不自禁。他们夸党的政策好,夸甘露村“两委”工作好,说甘露村风民风好,说甘露村里公共设施好,说甘露村里环境好。信步村中,目击具象,颇为感慨:黄码甘露就是美,花香鸟语河水澈;村居宽敞内外洁,卫生文明让人愕;小病就医不出村,大病住院有农合;组组都通水泥路,路灯照亮人与车;出行公交或私家,方便办事真快捷;一日三餐荤搭素,晚饭过后扭秧歌;村民过年天天过,福禄寿喜日日得。
二
甘露村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以划花船、跑毛驴、推小车、挑花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吸引村里的男女老少踊跃参加。玩花船等以前见于过年,现在除特殊天气外,村民天天“富开心”。每天晚上甘露村广场四周围满了人,参加活动的村民摩肩接踵,气氛异常热烈。欢快的锣鼓如骏马奔驰,提振在场人的精神;优美的旋律犹春风化雨,浸淫甘露村村民们的心田;激情的颂词似高山流水,抒发新农村居民的胸臆。村民们唱啊、跳啊、扭啊、笑啊,姿态各异,而心态相同,绽放自豪。他们歌唱中国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制度,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赞颂甘露村党总支和全体党员,褒扬村里的好人好事。
花船、跑驴、推车、花担等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几年前,在区科协和村党总支的支持帮助下,2015年,甘露村村民许风生自筹资金,组织爱唱爱跳的村民成立了有18名村民参加的“清江浦区华飞艺术团”,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为村民演出。今年3月,在淮城做生意的村民杨金龙牵头,和金殿义、杨金付、王世华、许秀兰、陈兆香等20人共同出资购置了花船等道具,办起了甘露村又一支有村民广泛参与的花船队。
75岁的金殿文老汉,性格豪爽,特别喜欢敲锣打鼓。他是花船队的锣鼓队长,在他的指挥下,锣鼓队能敲出不同的点子。他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晚上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 。
74岁的杨金付老汉,扮演老奶奶惟妙惟肖 。他头戴老奶奶帽,手拿旱烟袋,弓腰驼背晃着头,一步三摇,有板有眼地跟在花船后面扭秧歌,逗得大家开心不已。他说玩了花船后,我身上很多老毛病都没有发过。
67岁的王世华,说自从有了花船队,晚上的甘露村广场热热闹闹!每天来玩的人最少有两三百号人。以前摇花船是年轻人的戏,而已做奶奶的王世华却能把船摇得像在波涛上那样起起伏伏,博得阵阵喝彩。她说玩花船使她回到了年轻时代。
三
甘露村的文化娱乐演出的内容经过村部审核,把握住正能量的方向,跟上时代步伐 。如: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花船《开门红》,快板说唱《四大嫂夸领导》,快板《万众一心战疫情》,舞蹈《祖国永远是我家》,表演唱《逛甘露》,小品《爱的奉献》《隔离》等等。
甘露村花船队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编写了这样的花船台词:“今年是我们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甘露村男女老少都跳起来,舞起来,唱起来吧!……我们感恩党的政策好:六十有养老,贫困有低保;家家生活好,钞票用不了;三餐有小炒,自在又逍遥;栽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施肥不用挑,抗旱不用浇……大家说,现在的甘露好不好?”
清江浦区华飞艺术团的小品《夫妻装贫》中一段对话令人忍俊不住——
干部:您二老都有什么病啊?
夫: 常言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妻: 生不起,病不起,一住医院几万几。
夫: 我——腰发软,腿发酸,红眼病,嘴发干。
妻: 我——血压高,血脂高,心脏病,常发烧。
干部:哎呀,你们家就没有一个好人了?!
妻: 姑娘,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谁家没有一个好人!
干部:大妈,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全家没有一个健康的人。
夫: 有啊!我的儿子健康着哩!
妻: 我的儿子很优秀!
干部:大妈,你儿子是做什么的?
夫: 我儿子是大学生,去年考上公务员,上班快半年了。
妻: 对!上班小半年了。
干部:这样的话,按规定你二老就不能算贫困户了。
故事结局:夫妻二人知道驻村女干部是他儿子的女朋友婷婷,装病洋相被揭穿,最后高高兴兴地退出了贫困户。
农村需要群众性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愿甘露村的欢乐能复制到更多的乡村——锣鼓敲起来,花船摇起来,音乐响起来,大家跳起来……





本文作者简历:郭应昭,淮安市清江浦区人,笔名淮水悠悠,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认证作家。爱写地方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的散文,作品在《中国乡村》《钟山风雨》《江苏地方志》《淮安日报》《淮海晚报》和多个网络平台上发表或转载。
2021年6月21日
图文转自(中乡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