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苦涩记忆
马文超/国铁郑州局集团公司退休干部
朴实的父亲,似一汪清泉,滋养着儿女的心田;严厉的父亲,像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智慧的父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女的人生。......都说父爱如山,而在我生命里,父爱却母爱般温柔。
当我5岁的时候母亲病故离开了我们,打记事起,时常看见父亲在厨房切菜、做饭、洗碗。每次看见父亲端着一盆衣服到河边捶洗,河岸上全是洗衣的妇女,只有父亲举起捶衣的棒子,砸出的啪啪声,能响彻四野,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歌谣。
上小学时的雨雪天,父亲都会背着我去上学。趴在父亲的背上,感觉胸口暖呼呼的。走进校园,只有我脚上的鞋子是干净而舒适的,看着那些满腿是泥,鞋完全湿透的同学,我感到好幸福。谁说没有母亲的孩子是棵孤独的草,是可怜的呢?
读中学了,我家离学校30多里,然而父亲都徒步来给我送面、送钱。父亲看见我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一个劲地要我安心学习,他在家里一切都很好。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心里有些隐隐的酸楚。
一个月末,天下着大雨,我拿起伞去路上接父亲。在一个转弯的地方,我看见到了父亲。他光着脚站在大树下,从包里掏出他那双已经多年的老式布鞋,穿在脚上。
我的泪模糊了双眼,此时我才明白,父亲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每次到学校时,他的鞋子为什么都是干干净净的。父亲看见我时,他嘿嘿一笑:“娃儿,哭什么呢?这么大的雨,光着脚还好走些。”
父亲话语不多,亦少亲昵行为,但对我们的爱常常在不经意间表露。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盖房比较艰难,平时要筹备盖房材料。有年冬天,我和父亲到南阳蒲山店拉白石灰,一去五六天,晩上就和衣睡卧在公路边。一天早上醒来,才发现不知何时天上扯棉拉絮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积雪已有一指多厚,父亲的棉衣全搭在我的被上,而他仅裹着薄被蜷缩在地铺的另一头......
随着我们兄弟的成家立业,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而父亲己经是古稀老人了。我们商量着要给父亲祝寿,父亲却一口回绝:“有你奶奶和外婆在,还轮不到我卖老呢!”
父母在,不远游!父亲一直坚守着这古老的传统。我曾多次恳求父亲来城里住一段,让我尽尽孝心。可谁也说服不了他,他的理由很充足:“父母在,不远游!你奶奶和外婆都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是真正的风烛残年呀,我哪儿也不去,我得守着我的老娘!”
我曾故意逗父亲:人家孔老夫子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呢!你告诉我奶奶你要去的地方就行了。父亲一脸严肃地说:看来你的高校是白上了!“方”在这里意思是缘由和道理,不是地方、不是方向。你们现在有工作缠身,不能守在老人身边早晩请安,问寒问暖,但知道常给家里写信,知道不定期的回来看看,知道再三要我去和你们一块生活,就算有“方”而游,就算对我尽孝了。而我现在撇下老人不管,跟着你们去享清福就是无“方”而游,就是不孝!于是,父亲坚守伺奉着奶奶和外婆,我们几个晩辈的心也始终牵挂着老家。
如今,多少人为了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追求心中的梦想,背井离乡,甚至远飞海外。他们总想等挣了更多的钱、当了更大的官、买了更大的房子......再去孝敬父母,可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和他们相比,父亲的孝心坚守更显得可贵。
父亲,是一头拉车的牛,迈着沉重的步伐,肩负着家庭的重担,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积劳成疾,......
父亲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男人,深沉刚毅,稳健庄重,忆起斯情斯景,每每泪湿双眸。
在父亲离开我们十周年的日子,按照风俗,我们弟兄携子女及孙辈20多人来到父亲墓前,焚纸祭奠,虔诚跪拜。泪眼蒙蒙中,父亲饱尝沧桑,久经磨难的面容越发清晰起来。
一一敬爱的父亲,您辛苦了;父亲,儿女们想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