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啡厅里说起
作者:丘新梅
前段时间,看刘科长总是闷闷不乐的,干工作也不象过去那样生龙活虎了,有时还听到他说一两句阴阳怪气的话。由于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在一起、讲话都很投机,彼此都算了解,从他的表现来看便知道他心中有不愉快之事。
趁着周末晚上,我特地请他到闲情咖啡厅聊天。
八点正,他准时来到与我对面坐下,我开门见山的问他:“近段时间,看你总是不那么自然,很不开心,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吗?”他说:“我好窝囊,与自己一起出来的同学,有的做了官,有的发了财,而自己却是观音菩萨,年年十八,一点变化都没有。”只几句话,清楚地道出了他心理不平衡的症结所在。
针对这个问题具有代表性,我专程跑到广州去请教德高望重的原党校教授朱老。朱教授说:“这个问题,不单是刘科长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他代表了一大批象自己一样同龄人的心理活动。青年人,从大学出来奔上社会,有理想、有抱负,无疑是好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自己的欲望往往发生碰撞,产生了现实思想,那就是,急着求升官或者求发财。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又是“欲速则不达,”付出的代价大而收获小,其症状是:看别人,比自己。出现心理不平衡。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中有了情绪,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无论对事业、对个人都是不利的,尤其表现在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朱教授郑重其事地说:“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灵验的办法是去三个地方,即火葬场、劳改场和最贫瘠的地方,这三个地方都去过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当时我感到朱教授提出的方法前卫又新鲜。因此,决定按照他的意见,带刘科长去三个地方进行调研。
农历七月中旬,炎热的天气送来阵阵秋风,早晨有了几分凉意。我和刘科长自己开车,用三天时间,先后跑到焦岭广福农场和福建武平县的一个小山村,分别探望了正在服刑曾经共系统的蒋局长和一位中学时期的同学。
蒋局长人长得高大,满有台相,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县路线教育工作队,接着当股长、副局长、局长,可算是平步青云,一路春风。这次见到他,完全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风度,丝毫也找不到位高权重的感觉,他对我们念及故交来探望,很是激动。感慨道:“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了自由,最悔恨的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方向。”良多感慨,一时我们对峙无语。探视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告别了他,我们又参观了服刑人员的学习丶劳动丶生活等现场,亲自了解服刑的情况,然后又急着赶路了。
我的同学一家五口,即夫妻两人,儿媳两人,还有一个小孙子,居住的仍然是80年代的砖瓦房。同学相见,彼此都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朴实感情,他们全家用山村里最好的方式来招待我们。
经了解得知,他们家耕种四亩六分水田、两亩旱地。水稻早晚两季可收干谷8000多斤,折款8000多元;旱地作物黄豆、花生可收2000元左右;养猪、养鸡等副业可收8500元。三项除成本约4500元。实际全年收入14000多元,年人均收入2800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同学全家人一年的劳动总收入,等于我们沿海地区工作的公务员一个多月的工资。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轮流把握方向盘,但刘科长心思沉重,很少说话。到他家门口时,我说:“小刘,把我们这次的调研写出一个材料来,最好写出你的切身感想体会,过两天交给我。”
第二天上午,刘科长来到我办公室,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他恭恭敬敬地呈给我说:“这是我的体会.”我接过来打开一看,只是四句话,内云: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再看勤耕牛。前面风霜都经过,比上不足比下有。
一个人没有什么命定的位置,也没有什么无法到达的位置,除非你永远把自己放在沙堆上。趁着我们的心还未风化成一粒顽石,大胆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最大的价值。
寄语年轻人:人在社会上,总有自己的位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够给社会以奉献,让别人快乐,让自己安心,无论位置高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