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乡知青岁月随笔
文/王光前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祖祖辈辈都在田地里辛勤耕耘。
虽然家住农村,
但四周都是城里的居民。
幼时常与城里的小孩嬉耍,
我哪知道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尽管在城里读了小学、中学,
但实际身份依然还是农民。
1970年7月初中毕业,
城里的很多同学高兴地参加工作,
我仍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亲切的教书声。
1972年初我以全县唯一优秀学生身份,
光荣出席了县里的“双先”表彰大会,
我这颗幼稚的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1973年7月高中毕业,
很多有城镇户口的同学,
积极地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
迅速奔赴县里的山村角落,
成为志存高远,扎根农村的下放知青。
我也提着破旧的书箱,
离开苦读六年的母校,
成为一名具有高中文化的回乡知青。
回到我可爱的家乡,
侍奉我那年迈的父母双亲。
我熟练地操起了各种农具,
干得十分的愉悦与欢心。
生产队长让我担任记工员和会计,
我努力地把账目理得规范明清。

后来闻听万载潭口电站开工建设,
我又立志去那里艰苦打拼。
扛起背包步行七十余里,
住进了驻扎在半山腰的民工营。
虽是茅草当瓦地当床,
两三百人同住一起,
倒也觉得十分有趣有情。
白天在工地上奔跑如飞,
晚上那如雷交错的鼾声,
常常把我从梦中吵醒与愕惊。
始初有人说我是个文弱书生,
可挣的工分却是本大队三十多个民工的前二名。
我喜欢写写画画、吹笛玩琴,
工地广播站常播我写的稿子,
工棚里还会飘出我的悠扬笛声。
我任劳任怨,尽心竭力,
晃眼就在工地度过了一个新春。
回到老家,我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
又协助管好大队民兵营。
团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
有文艺宣传队、青年突击队,青年书屋,
篮球队在全大队挑选的十名队员,
都是有一定篮球基础且又活泼年轻。
1974年国庆期间,
我带着篮球队参加全县篮球比赛。
虽然排不上名次,
但县领导不仅颁发了纪念奖状,
还笑嘻嘻地夸我们,
农民篮球队在县里史无前例,
称赞我们有可贵的拼搏精神。

我又带着青年突击队队员,
不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士改田任务,
还让田里插上的禾苗长得绿油碧青。
我又办起了农民夜校,
请的教员讲得生动具体,
听课的群众也十分认真入神。
宣传队昼夜排练了多个文艺节目,
到生产队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多次到团县委介绍经验,
评为全县农村大队团的工作的先进典型。
团地委领导专门到大队检查工作,
看后给予了一片赞扬之声。
我又是康乐镇二小的校外辅导员,
不仅为师生介绍农村广阔天地,
还多次到学校讲授农业知识与自己的成长过程。
75年8月,有幸出席了全县教育战线经验交流会,
被树为全县校外辅导员的先进典型。
党组织为了考察培养我,
把我先后安排在几个生产队蹲点,
由于我的诚挚态度与务实作风,
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还与当地干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公社党委要出专栏,
又抽调我去画图出刋,
撰写编辑了一篇篇简报,
并多次得到上级的一致好评。
……………………

1975年6月,公社党委研究批准了我的入党要求,
从而我成为当时全公社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自此也就永远成了党的人。
1975年9月,组织上推荐我上大学,
公社党委书记深情地对我再三叮咛:
别忘了组织的的教育培养,
别忘了生你养你的地方,
别忘了关爱你的父老乡亲!
……………………
似水年华,荏苒光阴。
如今的我已年近七旬。
但如昨往事,
历历在目,件件铭心。
回首来时路,回忆那段情。
那既是一段令我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
也是我激情澎湃的火热青春!

作者简介:王光前,笔名王斌、里泉农夫。江西万载人,大学文化。长期在县市工作。后调南昌工作。现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宜春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宜春楹联学会会员等。喜爱文学创作。自1976年起,先后在省市报刋、网络媒体发表诗词歌赋、对联等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