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诗情画意,(本名贺孟章),50年生人,大专文化,河北平乡县人,退休前任县法院副院长。爱好文学,现为邢台市诗词协会理事,文章诗词曾多次在河北法制报、燕赵都市报、邢台日报、以及刊物上发表。2012年出版诗集《新声新韵》。

故乡的傍晚
作者|贺孟章(河北)
轻柔的炊烟在房顶上缓缓地升起,又慢慢地散开。街道里,飘荡着一阵阵晚炊的香味,引诱着碌碌饥肠。下晌的人们,在街头相遇相互打着招呼。周家大爷,挥动鞭子吆喝着牲口,赶托车进了院落。做熟饭的二婶儿,在家门儿接过锄头,带有些埋怨且心疼的语气对二叔嘟囔道:“怎么这打晚才回来!”“剩的没多少,锄了,赶明儿就不用去了”。孙家大嫂站在自家门口儿,见刘二嫂提着油瓶子过来,便招呼说:“他婶子,打“洋油”去哟?今天晚上有月亮,咱们还在门前纺花啊!”
常家小四儿,摇晃着正在跟刘奶奶说话的妈妈的胳臂,用恳求且带有撒娇的语气说“娘!咱掀锅吧,俺饿得慌!”“一掀锅饭就凉了,等你爹回来一块吃!”常家婶子不耐烦地说。本家的二奶奶站在东门外,拖着长腔高喊“太阳落山啦,小----长----贵回家吃饭吧!”不一会,几个在东埝头杜树下捉“老包虫”的孩子们,相互炫耀着收获,一路嬉笑回了村子。据说,小鸡吃了“老包虫”能下双黄蛋。
那时的农村,没有钟表也没有广播,人们都是用清早、上午、过上午、晚上等,来称述一天的时间。对傍晚的表述有说“天黑”的,也有说“太阳落山”的。太阳落山的说法,不但在时间概念上准确,而且也很形象。那时候的太阳,是眼看着落进山里去的。

小时候的我,不知是什么原因,非常爱看日落。每到傍晚,我便站在村后的高地或坐在秃废的寨墙上,静静的向西方遥望,平视着一轮夕阳,慢慢地下落,慢慢地变大,也慢慢的变红,在晚霞地拥簇下,驾临于太行山上。峥嵘绵延的山峰在落日的映照中,轮廓显得非常清晰。或青、或蓝、或紫、或灰,色彩丰富而鲜明。就像一幅国画表贴在西方。此时的天空,是那样得辽阔、明净且温和;时间又是那样得绵密而又从容。一直到太阳完全落下山去,我还久久的凝视着那一带紫红色的天空。
太阳落山以前,从遥远的西方,总会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沉闷但又清晰,宏大而又柔和。大人们说,这是“山里崩石头的炮声”。哎呀!这么响!西边的山离我们这儿那么远,也听得到哇!崩石头的山,就是邢台西边的太行山,离我的家乡足有六、七十公里。那时我对山里的想象是:人很少而且有狼,狼是爱吃小孩儿的。父亲去山里卖估衣,给我们带回很多黑枣、柿饼。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拇指般大的石猴,我一直把它装在衣兜里,保存了好多年。
离开家乡以后,再也没见到过太阳落山的情景,也没听到过西山的炮声。故乡的傍晚,就像一位久别的恋人让人思念,又像一壶绵柔纯厚的老酒那样的醉人。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