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上篇)宋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深入地体会了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

今人对屈原的评价更是竭尽华美之词。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对于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星丽天的时代”,“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原政治上没有多大贡献。
屈原(约前340—前278),原姓芈(mǐ), 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两年后,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走向没落的道路。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睢宁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16城。

过了两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大家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绝交。这一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 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时间长达18年。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城之后,秦昭王遣书约请楚怀王到秦国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相会,两国结盟交好。屈原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任,劝楚怀王不要前去。但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主张楚怀王赴会。楚怀王到秦后,被扣留并挟迫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最后死于秦。楚顷襄王即位后,任用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认为楚顷襄王客死于秦,子兰有责,都责备子兰,屈原也不满子兰。子兰闻知后,让上官大夫到楚顷襄王前谗言,楚顷襄王便将屈原放逐到江南地区,永远不许他返回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这一年屈原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当年农历五月五怀抱石头,自沉投汩罗江而死。时年62岁。
(未完待续)
编辑:马培荣 杜琴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