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母素描
作者|王新民(陕西)
我拥有妻子和新家的同时,就有了一个新妈,她就是我的岳母。岳母有四女而无一子,故不喜女婿称其为岳母,而乐于听到亲儿一般的呼“妈”声。记得结婚前,在未婚妻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叫她“妈”时,她乐得合不拢嘴,连说:“好!好!”我想,从这一刻起,她一定以母亲自居,视我为儿了。后来,她从商州迁居西安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在一口锅里搅稀稠,不论我是否上门女婿,反正,我喊她为妈的频率比生活在老家的生母的次数多多了。随着“妈”的呼叫越来越顺口,我对妈的坎坷经历和平凡人生也了解得越来越多。
妈自幼小至青年,屡遭重病、遗弃、电打、炮击、家庭变故等灾难而健在,可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确,自和我未谋过面的岳父大人结婚后,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料,20年后,1934年参加红军,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于轰轰烈烈的建设年代积劳成疾的岳父不幸去世,使家庭大厦顿失支柱。当时,妈才40岁,大女儿嫁居西安,二女儿在外县插队,身边的三女四女的年龄分别为11岁和7岁,幼女寡母,日子的艰难和凄惶可想而知。况且老岳父撒手人寰时,两袖清风,没有什么金银遗产。仅靠政府的一点补贴根本无济于事。不过当时组织上对老红军及其遗属是很重视和照顾的,鉴此情况,组织上准备给妈安排合适的工作。这时,大女我未来的大妻姐在新添了一个女儿后又患了疾病,希望睹物思人、整日伤悲的母亲来西安,一来给她照管孩子和家务,二来换个环境有利于母亲的心情好转。于是在身边亲朋的劝说下,妈带着两个小女到西安,担当了母亲和外祖母的双重职责。
两年后,妈留恋故乡,带着两个小女回到商州。这时,二女儿已在外县工作,使家里的经济压力减轻。为了两个小女学习得好,生活得好,妈婉谢了组织上对她的照顾性安排,也拒绝了好心人为她物色新老伴的美意,靠着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抚养着两个女儿,正应了“母者”一人承担两个小不点女儿也”的字意,从此成了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
转眼到了80年代,三女、四女相继工作了,三女和二女不久又接连调到西安,这下子三个女儿都在西安了,围着女儿转的妈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土,来到西安结营扎寨,而且因特有的资历和地位使她的居所成了三个女儿以及亲朋聚会的大本营,她自然成了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人物。这时她已年过花甲,到了该享清福的年岁了。
除了我和妻、女平时和妈一个锅里搅稀稠外,其他女儿、女婿、外孙女、孙儿以及远亲、近朋平时忙于工作或学习,只有到了礼拜节假日才汇集到她的身边,问寒问暖一番后,有时间,拉开桌子打一会儿牌,边打边继续拉家常,快到饭时,妈时常让旁边看牌的代她,她则将围裙一围,开始围着锅台转,奏起锅碗瓢盆曲,不到一个时辰,至少四碟菜摆上桌来,主食常是喷香可口的家乡饭,煎饼呀、搅团漏鱼呀、酸菜面呀、包谷糁洋芋糊沥呀,等等。不少时候是两三个主食任你挑拣,反正包你吃得心服(肚里滋润)口服(可口解馋)。这时邻居往往随香而来,人未进门声先飘来:好香呀,什么饭呀?妈一边回答,一边拿过碗盛了饭递给对方,对方来不及客气,就吸溜吸溜地极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妈的住所虽很偏僻,但商州老家不少亲朋却千方百计找到她,看望她的同时也品尝了她的手艺,商县的一个外甥女听她女儿说妈的红烧肉做得好,来西安治病期间,虽因糖尿病不敢吃红烧肉,但仍向妈咨询请教红烧肉的做法。有时大家开玩笑对妈说:你干脆开个小吃店,生意一定红火。妈却说:我做了生意,谁给你们做饭吃。妈虽爱打牌,但她更经心做饭。她不管睡得多晚,第二天总是早早起床采购。待我们下班回来,她已做好了饭。我们劝她注意休息,能干多少算多少,她却总是说:你们工作忙,我不能因为玩就不做饭了。打牌是闲事,做饭才是正事呢。你们不用担心,我不累,打牌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话虽这么说,但年龄不饶人啊。前不久,给她过生日,有人提议说到饭店包桌饭,她嫌麻烦,结果自己麻烦自己,忙前忙后,上了火。生日那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她嘴溃烂得难以下咽。接着外甥女来西安看病住在她那儿,她精心采购、烹调,忙得像个陀螺团团转,大家都劝她注意身体,她则说让大家特别是病人吃好,她高兴还来不及呢,累什么呢?结果病人一走,她却病了。

妈不仅为我们制做精美的物质食粮,而且为大家提供有益的精神营养。常来的亲朋除了奔着她的烹调手艺,品尝她做的饭菜的酸甜外,主要是想诉说生活中的苦辣,以求得她的言语劝慰和道义上的支持,并汲取解优化愁的精神力量。当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有了摩擦时,她总是严格要求女儿,首先批评女儿,即使怪女婿,她总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让女儿多检查自己的不足,或劝女儿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因此,女婿在家受了气,常常是跑到她面前诉说告状,在得到她的劝慰后还会得到指点:我的女儿我知道,你们过了十几年了还不清楚,刀子嘴豆腐心,别硬来,你先让一让、避一避,过了就没事了,还不是和你照常过日子吗?一番话,说得女婿阴转晴天,气消愁散。有一次吃饭时,为教育女儿,我和妻发生口角。待吃完饭,妈说:今后吃饭不许再吵嘴了,让人吃个安宁饭嘛,再说吃饭训娃,对娃身体不好。因此,外孙女们视外婆为她们的保护神,和父母闹矛盾后,总是跑到奶奶面前抱怨父母,但在奶奶的一番开导下,常常是破涕为笑,重又神采飞扬地回到父母身边。当然,随后女儿女婿来看她时,她不免提醒他们正确地教育子女。
姊妹间也难免闹矛盾,每当此时,妈就成了责无旁贷的调解人,面对各说各有理的姊妹们,作为心头肉,她哪个不疼爱,哪个也偏不得,但为了化解矛盾,妈总爱劝有理的一方退一步,姊妹间年龄差别大,她总劝小的要尊敬大的,大的也要让小的,直劝得姊妹间火气渐消,重归于好。有时,姊妹间已释前嫌,却仍抱怨妈稀泥抹光墙,没有是非标准,爱当和事佬。作为独生子女之母的她们怎知道多女之母的博大爱心呢?
正因为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左邻右舍哪家闹了矛盾,总爱找妈诉说,妈劝了张三劝李四,在公婆面前说儿媳的好,在儿女面前说父母的恩,终使一家人和好如初。
正因为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冬一天夜里,家属院失火,妈不顾年近古稀的高龄,拿着盆子端水灭火,在她和全家属院人们的奋力扑救下,大火被扑灭了,她却连惊带累几天缓不过气来。
正因为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年盛夏妈回商州避暑一个多月,家属院的不少人都问我们:“你妈啥时候回来呢?”“你妈咋还不回来呢?”“给你妈打电话写信,说我们想她盼她回来呢。”妈一回来,院子里的男女老少围上来问长问短,俨然像欢迎凯旋归来的老英雄或载誉归来的老劳模。不是自夸,自妈来西安定居后,我家连年被评为五好家庭,这其中有妈的一半功劳。若要评家庭劳模,妈是当之无愧的。
身为红军遗属,有功不居,不靠组织照顾为生,而以自力更生立命;作为四女之母,有福不享,不给女儿添累,反为女儿帮忙。中年以前,历经磨难愈益刚强;暮年之后,老当益壮仍有作为。因勤劳、节俭、和善、宽容受到亲朋的尊重;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与邻友好而赢得众人的爱戴,这就是我——一个不善言谈吹捧的女婿给不爱听女婿称其为“岳母”而实际上恩如五岳的岳母画的素描像。

(贾平凹书"寿"字)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