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
作者|王新民(陕西)
我自幼好学。记得9岁初入学校大门手捧新发的犹飘油墨香的课本,不禁嗅了又嗅,从此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多次表扬,学校颁发的奖状贴了半墙,为父母赢得了光荣,受到亲朋的赞扬,自己也不无骄傲和自豪。随着中学毕业的临近,自豪之余却忧虑起来。按我的学习成绩,考大学当无问题,但那时尚未恢复高考,仅以政治表现为主推荐极少数根正苗红的农家子弟上大学,是为工农兵学员。当时我的身为村团支书的堂姐经层层推荐选拔荣幸地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令全家无比光彩,尤让我们姊妹兄弟们羡慕不已。我在为堂姐骄傲之际却独自叹息:在农村,被推荐上大学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千里挑一,甚至万里选一,何况还不是每年都能轮上。再说,我堂姐被推荐上,意味着下一次推荐肯定没有我家的份,这种竞争得挤破头的大好事不可能让我家独占。所以,即使我学习成绩再好,中学毕业后都难免重走无数农家子弟的老路——回家务农。父亲当时虽在某镇做书记,但为官清正的他老人家已几次对我打招呼说:毕业后回家拉架子车,打牛后半截。一言以蔽之,就是像无数农家子弟一样修理地球,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吧。上大学无望的悲观情绪影响了我的学习,高中时的数、理、化在急剧退步,语、史、地因爱好异常,多看课外书尚没有滑坡,但亦无甚进步,仅差强人意而已。就在高中毕业的前一年底,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我所在的渭北偏僻乡村的寒冬带来了暖意,我们一伙农家子弟闻此喜讯激动得心都快跳了出来,犹如冬眠的虫子提前惊蛰,顿时苏醒了,热血沸腾了,摩拳擦掌了。记得当时我在村办的九年制学校上高一,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急向家长反映,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差,混个高中毕业证不难,但要考上大学却无保证。我自知当时各门功课特别是数理化成绩在下降,心急如焚。响应家长们呼吁,学校征求学生意见,谁愿去社(公社)办中学就读,给谁转学,我和少数学习好的同学毅然举手报名。待办好手续转入社中时,离1978年高考仅有半年时间了。初来乍到社中,一切从头熟悉,且有一个适应过程,影响了情绪和学习,待选定文科、分好班,已临近高考了。考场设在远离家15华里的许庄镇。考试的前一天赶到考场所在地许庄中学,晚上睡在教室的课桌上。时值盛夏,蚊虫叮咬。仓促上阵、不知所措的心激动、熬煎得烦躁异常,似乎一点火都会燃起来。一夜辗转反侧,几乎无眠。次日头昏脑胀,心虚气弱,战战兢兢到了考场,如临杀场,监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如闻判词般胆颤心惊,惊魂未定,考卷发下来了,哗啦哗啦连页考卷一直垂到地面犹未展尽,一下子懵了头,傻了眼,本已近视的眼睛半天看不清字,拿笔的手颤抖不已,笔在手中似有千钧之重,右肩膀沉酸得难受,脖子也僵硬得像木偶不听使唤。如此状态下的应考,其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榜上无名,名落孙山了。
应届没能考中,能否补习再考,我心不甘,但当时由于师资等条件有限,国家对招生人数进行控制,传言应届生未考中不接着复习再考,先让老三届应考。有的中学也不接纳复习生,失望之际,深知儿女的父母下决心出资联系到50里外的两宜镇中学让我插班补习。两宜中学是大荔县的重点中学,刚进校不久,德高重的老校长的讲话使我们深受鼓舞,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哀莫大于心死,同学们要牢牢树立为振兴中华发愤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两宜中学的师资力量强,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逯立达教学经验丰富,讲得简明生动,我的语文特别是古汉语文学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他各门功课也取得了进步,加之高考经验已有,胸有成竹,1979年高考时沉着应战,终以优秀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后来,从有关书报刊上获悉邓小平同志在恢复高考这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上,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拨乱反正,果断拍板,感激和崇仰之情油然而生。再后来,报刊上载文说77—79级这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我进一步感到邓小平同志的卓越胆识和对中华民族进步的非凡贡献,若不是他老人家,我们极有可能重蹈老三届之覆辙,延迟上大学深造的时机,耽误宝贵的一去不返的青春。前不久,在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邓小平》电视文献片时,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改革特别是恢复高考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的画面时,我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是给我们开辟新路的伟人,如果说毛泽东是使我们的父辈从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黑暗的旧中国翻身得解放的伟大救星,那么邓小平就是使我们这一代从思想禁锢、文化落后的蒙昧中翻身得解放的伟大救星。他老人家力挽狂澜,恢复高考,才使我们走上新的人生之路。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大恩大德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