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 亲
母亲在,家就在,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在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年龄,还随时享受胜于一切的母爱,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高寿八十八岁的母亲,生在寿光县城,家境殷实,姊妹四人,她是老大。姥姥忽然撒手人寰,还没读完高小的母亲便主动辍学,帮姥爷一起勤劳持家。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早晚坚持到识字班学文化,直至结婚。
每次回家都喜欢听母亲讲起以前的事情。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母亲记忆犹新,每每回忆起往事,惊心的一幕幕都历历再现,如在眼前。她目睹了日寇深更半夜到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行,那时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一听到日本鬼子来了,马上在脸上抹上锅底灰,仓惶逃离家园,有的回来时发现亲人被杀,庭院里的血水夹杂着凌乱的杂物,非常的惊悚和恐慌,村民们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抗战战争期间,八路军在打击日寇的同时,处处为村民排忧解难,帮助老百姓担水、砍柴,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力行人民子弟兵的本色。从那时起,军人的光辉形象便深深烙在母亲的心里。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当军嫂的堂姐给她介绍了父亲,当时父亲在济南工作,担任省公安厅劳改农场的大队长。每当母亲讲到父亲常常骑马佩枪时,脸上就漾起小女孩般幸福的笑容。三年的鸿雁传书,母亲嫁给了父亲。他们结婚后,父亲调到东营,母亲随军,尽管那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物资短缺,但母亲没有任何怨言,一直陪伴着父亲从事革命工作。她常常回忆起那段艰苦却美好的时光,绘声绘色地讲叙家属院里来自各地的家属们的故事。
姐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笑,但适逢那个吃不上饭的年代。为了减轻国家负担,让父亲安心工作,母亲带着行装回到了父亲的老家六汪。尽管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回来后的一切还是让母亲傻了眼。爷爷去世早,奶奶独自一人撑着八口之家。父亲排行老四,三个大爷,大大爷有残疾,下面两个弟弟和妹妹都未成家。房子却只有四间,一切都是那么艰难。分家后母亲只分到一只碗,临时居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连双筷子都没有,吃饭就用木棍当筷子。
寿光是一个思想比较先进的地方,所以母亲一直不曾缠过脚,做姑娘时虽然家里的农活多,但可以用牛拉犁,所以不累,烧的柴草也都是玉米秸豆秸等,一直不用担心吃穿。但是六汪没有畜力,没有烧火草,什么都没有,母亲也不会用耙去搂草,地也没有寿光的平整,她一人就用手去捡柴草,学着用镢头刨地,期间的艰辛难以想象。
即使生活如此艰难贫困,母亲还是把娘家陪嫁带来的被子、漂亮的被面等送给我小叔娶媳妇、小姑结婚用。母亲常说“日子不会这样,阳光总会门前照耀的”,也正是有这个信念让她坚持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父亲退役回到老家,因着父母生性善良、乐于助人,所以街坊邻居都夸他们。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极少吵架,总是有商有量的过日子。
母亲和父亲两人自己捡石头,盖起了我们家第一座房子,勤劳的父亲,持家的母亲经营着这个小家庭,我们姊妹七人就是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在初中时,离家五里地,中午没有带饭,母亲就步行去送,用寿光口音说“桂凤这不是地瓜呀,是单饼呀”,四十多年过去,同学大海还经常提起这幕情景。母亲知道上学的重要性,所以即使家里再贫困,依然不耽误供我们读书,不会因为家贫而耽误我们上学。常常是养鸡不舍得吃蛋,卖掉攒钱,粜粮攒钱,换我们的学费,只要我们愿意上学,他们舍弃一切就供我们。大弟当兵后考上军校,毕业后在天津、当军官,子承父业,是母亲的骄傲;小妹读大学时父母已经六十多岁,老两口艰辛地种植黄烟、粮食供她上学。母亲忘不掉小妹考上大学的三千元学费怎么也凑不齐,恰好寿光大姨家儿子来青岛,顺道来我家一趟,母亲很踌躇的跟表哥说起了此事,借钱是多么说不出口的话,但为了女儿的前程,母亲不顾及这些,多亏大姨借钱,才解决了小妹的学费之急。
我们七人都陆续结婚成家后,父母才开始了真正的幸福时光,两人相伴,形影不离。父亲在18岁时动了次大手术,几年后又做了一次,至前年去世总共住院二十多次,都由母亲细心照顾。父亲临终前抚摸着母亲的脸,然后无比牵挂地叮咛母亲,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不要多说话(就是少去掺和孩子们的事),家和万事兴,母亲牢牢记住父亲的遗言。
母亲常常叮嘱我们财富需要自己创造,不能稀罕别人的东西,她一直都是对我们言传身教。在高家庄看电影的时候,母亲见到一个手机,她挨个问遍周围的人,直到找到失主。快九十岁高龄的她,依然戴着眼镜给儿媳缝被子,婆媳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大弟媳感动的写过一篇小文并做一副漫画来感恩。
插图:作者与母亲
母亲爱干净,热爱生活,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后,她消瘦了很多。但她告诉我们,要好好的照顾好自己,不让过世的爸爸担心,更要多看看社会的快速发展。阳台上满满的都是花花草草,她最钟爱父亲能动时嫁接的蟹爪兰,看到它们,仿若那就是父亲。
因年事已高加之失去爱伴,母亲现在极少出去逛街。常常在家看电视,见到不认识的生僻字就记下来,等我们姊妹一回家,就立即让我们帮她看下怎么读。
从贫穷到现在的幸福美满,母亲非常知足,她常说:赶上了好社会,家庭的幸福和谐都得益于党的领导,时常高兴时还会哄几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见证了祖国的变化,更懂得和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编者语:父亲,弟弟,外甥都当过兵。通过母亲的故事,来歌颂新社会。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作者简介
代桂风,女,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人,退休职工。六汪文联和青西诗歌学会会员。热爱生活,热爱文学。闲暇之余以笔抒情,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