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诗魂英雄情怀的文学张力
——长诗合集《唱响中国心》评析
作者|林元跃(中国)
军旅诗人孙建军、贾勇虎创作的3000多行红色抒情长诗《唱响中国心》(以下简称《唱响》),从《红旗之歌》、《赤子之歌》、《战士之歌》、《时间之歌》、《游者之歌》和《故土之歌》六个维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逃煌的百年非凡历程,成就了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心的诗歌精神,为创作指向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借鉴和诗学研究价值。
诗人深切地关注社会现实秉持高尚人格良知与使命,对腐败黑恶强烈抨击,对祖国富强、民族团结、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献给五千年的思念与渴望;献给一个时代和我们的忠诚;献给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和疆域;献给热爱日出和日落的人们;献给水土中亘古游走的魂灵!”这六个维度交织在鸿篇巨制中穿越诗神切换的时空共振。于是诗人高擎红旗唱响“用大唐华章的梦想等待的清晨\看见昆仑,是她挺立的旗杆\长城是她飘扬的影像\直到万里长江的经纬都交织了她迎风的飘扬”的大气与潇酒,最得人好评的是它显现了长诗追求力度的凝重与富丽;具有波澜壮阔的情感冲击力、气势磅礴的思想穿透力,以及灵思流动的艺术张力。
人类文化学价值标准是由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文化是观测社会语态和人类行为的解读密码”所核定的。《唱响》继承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等崇高美符合人类文化学价值标准。以人为本的文学民族性向文化世界性贯通人文动脉的哲学维度和美学向度,用全球化的视野和人性的光辉照亮读者的心灵;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劲内在律动,保持了红色基因钙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文学民族性”向“文化世界性”的思想趋向的诗学价值。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著名诗人祁人认为,“红色抒情长诗高扬主旋律,体现了真善美的正能量,充满了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从这个意义出发,他们追寻真理,诘问终极对宇宙天地和人性的探索,以无限悲悯的赤子之心流着泪迎接“五星红旗分娩的母亲\我永远会追问\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这样大红色的命运\无论天有多高地有多远\用身躯丈量自己的距离\这些粉红的荞子是泥土的少女\在苦涩的微笑中期待季节嫁衣。” 这样的意象艺术与哲理美,承载了对历史的叩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
再如第二章“侥幸\是贪婪者的通行证\伪装\是卑鄙者的花牌坊。” 诗人在愤怒谴责黑恶,又反衬红色和光明的价值,固执地引领追寻真理,诘问终极的深邃;站在阴影面前悲悯地叩问良知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深刻关切民族命运和对生命意义追究。继而看到第三章诗人“站在镜子前,心潮难平\此时此刻,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人格啊\配不配这片绿茵\“啊,妈妈呀\在边界一串深深的鞋印里\儿拾到了,您的心……”。悲悯仅仅是平视升华仰望的视阈“以我们全部良知作为誓词\让诗歌与血汗\构成头颅与骨骼的人间(第四章)。”诗人愤然而起,“点燃骨头”穿越黑暗与光明,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信念投身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在骨骼骨气里,高扬诗歌精神旗帜,疾呼真理使命构建的领空,才能呈现 “我们与石头结伴而行\将满含骨气的水土相互交接\甚至在生命最低处\善良光芒自所有高处降临\(第五章)。”这是《唱响》首次对诗歌及诗人精神的一个伟大隐喻!也是诗歌精神钙化的象征——诗人匍匐在低处的石头钙化的生命光芒中融入在真理上下求索之境,让人文动脉灌溉灵魂温度的浪漫情怀。这就是诗意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诗越能自由,就越能向言外之意打开户牖,便越能果敢地留与倾听。
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对真理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诗人则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感喟逝者如斯是宇宙意识的哲学沉思与叩问,伟大诗人屈原构建的一座精神和思想巨峰《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 之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是“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基于文化人类学 “热血的激情,太阳的光芒\你将爱,你必须爱\没有哪路英雄的苦修\能坚持走过二万五千里\没有哪座江山的创立\能填进五千万儿女的身躯\无论天有多高,地有多远\我都会像叩长头的信徒\用身躯丈量自己的距离\大凉山冷了你是火塘\红叶红在米亚罗\尼玛石之河时间骨头,史诗的句式\引领着我们驾驭东方雄健的风\”回答了诗歌精神是创新的求索精神,是高扬坚持真理旗帜,肩负人类情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放大一点说《唱响》的诗歌现场具有的创新精神包括对诗歌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形式审美本质的思考,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心的责任担当,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崇高境界激荡对现实的悲悯和忧患、沉思与批判,是对诗歌本质与功能的追问。诚如诗歌精神作为人文精神最重要和最高贵的部分,它是一切优秀品格和美好精神的升华和闪耀!
在一个新媒体时代,《唱响》以其宏阔叙述原型结构时空位移的实验模式,丰富了原型内涵的解构和重组。结构实验探索呈现:插画导语+正文章节+旁白(引用名句和解密心得、创作体会)+读者再造想象+评论家的点评内涵延伸拓展)的单元结构实验(是新闻现场感+影视镜头式+戏剧化语境综合艺术的解构与重组):如第三章《战士之歌》由“我是战士、看看自己、拥抱土地、我和连队、我的情人、我与边境、我与家乡、尾歌八首组成波澜壮阔的军营生活场景宏大叙述。” 使其结构劲道紧凑,阳刚气韵沉雄砥砺的爱国主义英雄豪气、大爱情怀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解构与重组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宏阔叙事能力 ,以解构为前提,重构能够把解构的全部或者若干单元还原成全新的图形,促进视觉传达互为相摩激荡 解构为新图形提供了战士形象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历史的褶皱深处发掘人性的思想光辉。“让诗歌与血汗\构成头颅与骨骼的人间”这是战士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这是赤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切刚毅;这是他们历练构思良苦笔耕不辍,持之以恒的内力和韧性达到作品的广泛化和风格化的创造力,并折射出古今中外诗人、艺术家、思想家、英雄人物等形象作为人格精神信仰之烛,照耀美丽中国缅怀先烈先贤家国情怀的真挚激情、精神气场成为诗性生命的注脚和意象审美观照:“一个民族的崛起和追求”才追寻到中国诗歌精神的源头,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脉流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坐标。三千多行诗摆渡原型具有的崇高丰盈内涵:家国情怀是优秀抒情长诗的重要标志之一。
细读《唱响》,不难看出诗人雄健阳刚的诗风原型军旅情怀眷顾、最炽烈的英雄情结、家国担当和荣光。红色诗歌与政治是一种对话关系,往往通过对生命的体验发挥政治作用于意识形态,并以它独特的审美思辨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促进社会进步而成为社会与时代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诗歌精神是诗人的一种责任、诗歌的艺术尊严、美学主张与人性关怀浑然融合于创作主体。崇高美也是诗中古今中外不同时期英雄、明星集结闪烁的精神内涵与意象一脉相承的,并以活泼的形态或“有意味”的形式安顿了诗人的人文情怀,折射出一种深层的文化意蕴。其实是诗人强烈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内在凝聚,是诗人精神力量以真理探求的反思自省,充盈着生命激情和人格气韵。无论是其宏阔视野、磅礴气势、博大精神及深邃思想,还是那真挚的情怀、强烈的生命体验和崇高感,都带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的同时彰显博大与真在。
荣格的原型理论表明“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的凝重与崇高、博大与真在。”著名诗人江河所言:抒情诗最本质的要素,就是崇高!《唱响》乘渡英雄话语,呼吁人类历史的关切与信念,正是表达了人与神、艺术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交接的崇高主题。敞开彰显牺牲精神、英雄道义、军魂担当是对祖国故土母亲的依恋与期盼,互换视角的意象交互认证感触的灵魂温度,即善于从平凡的常见的事物和诗题材中找到新意,发现情趣,挖掘深义。“我披着原野碧绿\把土地当做追恋少女……这时,我的心汐能涌动山峦\这时,我的血潮能颠覆云层,”颇具理想主义气质的诗人,用对故土河流山川的黄土情与生命家国共振共融的图腾,表现对眷念热爱、忠诚正直的真善美共同体的拥抱,凸显领悟人生真谛,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格特征。
所谓时空位移,或曰位移结构,如《唱响》中的《时间之歌》固然要表现现在,只有让未来的时间朝向现在流来、让过去的时间朝向未来流去,让时间充满了“现在”,从而使“过去”“未来”都在“现在”里获得永恒。同时《时间之歌》梁桥式地位移,连接一二三章与五六章之间的漫游过往,体现灵光乍现的时间静谧性和贯通性特征。漫游江河、阿炳之河、刘天华之河、康巴之河与音乐之河交织穿越时空的英雄招魂曲。第六章是追溯黄土、黑豆、窑洞、羊皮鼓……的所有歌谣和中国人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淬炼于《唱响》壮歌以行,荡气回肠的最闪亮奋斗坐标,沉浸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悟革命精神的真谛而迸发惊心动魄的力量。他们采集语言芬芳,将混沌的、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灵空间, 垒筑成空白漫溢的情致况味与诗意塑造。在空白中留存能找到彼此感应和精神共鸣的 “磁场或气场”。 再如《红旗之歌》统领全篇国色国魂天地通灵,是《赤子之歌》,《战士之歌》灵魂的钥匙、纽带,欲塑造或建立英雄形象的崇高美;同时《战士之歌》又是整首诗的总纲——诗魂、战士魂、英雄魂全诗诗神的钥匙,必然位移地打开“热血祭旗召魂的故土,所有向英雄致敬的时间通道、赤子心所连系对伟大宏业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感。这是“心理原型”决定的,其语言的折叠与打开张力与弹性的惊人之境。如《红旗之歌》清扬婉转地贯穿着他们、也是意象的“他们”所看见的“雄关漫道\一支疲惫不堪的大军\从井冈山,打着那面\布满了弹孔的旗\我只在想,那位十五岁的少女\她原本活泼而美丽\但刘胡兰却说\把我织进去\但邱少云却说\让火点燃我吧。”还有张志新、焦裕禄、柱双拐的战友,以及诗中提及的所有英烈都“把他们织进去”的红旗锦绣的英雄梦、美丽理想中国梦;“把我织进去”的战士情结、军魂铸就的战友情。一切过眼而未消逝的神马袅娜地镀化着红旗烈烈的壮怀激烈、筚路蓝缕、优雅诗境,让它们环环相扣地浸透事物自身的风情,搅动我和“他们”的种种遇见、回顾和愿景,在一个思维向心力均衡的唤情结构中。如,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说“拓展多元共生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一道,既共享世界文化财富,又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于是在对语言的全面沉浸中, 表现为截断时间流,让时间停滞和多重时间并置,同时还通过意象并置和多重视角来构筑诗歌的立体空间。新世纪以后,对红色抒情长诗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探讨,对诗歌多元价值观的理解。

(左手书法作者:孙建军)
诗歌的创造性解读、接受和欣赏的能力,用文艺思想和审美标准对作品保持开放性态度.因此我认定《唱响》诗魂张力与语言向心力是军魂跨越,英雄梦和中国爱多元语境中生成多重诗美新格局。“我来自穷山沟\两条苦菜加薯条合成的身躯\在哨位上眼神如水一般平静\扭曲的灵魂,正在炉火锻直\一块性格的钢\一团爱情的火\肩章上两片麦浪\飘香淌金。\哦是秦俑兵甲的延续\是长城不屈的化身。”的外延突破并超脱于内涵,在诗中构成微妙的张力。可见其打造充满张力、智慧和温暖的并存的红色抒情长诗,愈加呈现出“文学人类学”升华为“文化人类学”价值的立体性、多维性和开放性,实现由文学“我者”向文化“他者”整体性趋向的辩证拓展。这种独具文化人类学魅力的意象创造,“张力”是局部大于整体的增殖,意象的自足能力以最小的“表面积”获取最大化的诗意。在这个意义上,“张力”是激活现代诗语的“起搏器”富有冲击力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建构。
如果《时间之歌》的情趣理趣是守望未知的距离是最远的最近的宇宙思维和直觉、灵感的特殊维度,“那么浮现流溢的静谧性与肃穆交融形成的神圣、静谧与空灵交融的慧羽,才能起开时空嬗变绵绵让渡与飘至自由的向心力均衡统一于真理空间。”《游者之歌》诗意地栖居”是《时间之歌》的空间转换分为四个乐章以悲悯喟叹“献给水土中亘古游走的魂灵”为基调为孤独招魂,出发在藏乡粉红的微笑,采撷米亚罗红叶、山川江流象征英雄热血所染织漫游与天地万物永恒的对话。
综上所述《唱响》是一部表现战友情、英雄血、青春梦、民族魂、中国爱、乡愁泪、赤子心、雄健美的有着广泛影响的红色抒情长诗诗集。资深诗论家谢冕在《和新中国一起歌唱》中曾说:“诗歌的艺术. 当一代完美的诗歌成为不可超越的规范,这种规范也意味着它造出了自身的美学危机。新诗的诞生是一项对于中国诗学的最彻底的挑战。”当我们谋求通过诗歌的变革以达到强国新民的目的,反思某种意义的超越或创新都是在突破诗歌艺术特征,也是我们讨论诗学观的目的。秉持“伟大的作品是时代创造的,也是我们创造的”核心理念《唱响》这首长诗的艺术崛起,在全球化语境下人类文化学视阈中表现其爱国主义人格操守的民族性和人类性是难能可贵的。时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吕汝伦说,“《唱响》言国家之志,立人民之言……跃动着爱国为民的赤子心。”著名诗人、评论家徐康、何开四、刘光荣纷纷热评,给予较高赞誉。我欣赏这种文化精神的对视态度和撼动力量,素朴醇厚亲切地流淌诗意。
《唱响》圆满的诗歌场景及诗歌精神演绎出激情澎湃的励志诗篇,可谓红色抒情长诗中的优秀作品,其诗学价值启迪如下:一是抒情长诗创作指向以创新为出发,多借鉴综合艺术形式,尤其与音乐共融;二是传承革命光荣传统致敬坚定政治信仰、致敬英雄是红色抒情长诗的美学使命;三是“文学民族性”向“文化世界性”发展是当代诗人和诗歌的价值守护;四是红色抒情长诗里程碑式的指引作用,为抒情长诗提供了较优秀的诵读范本。五是浓烈饱满的政治热情激励鼓舞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励志教育和追求;是炽热赤城的砥砺前行的思想交响诗、共鸣曲,集结号,为红色抒情长诗创作拓宽美学指向维度。


书评者简介:
林元跃,四川轻化工大学主任编辑诗人文化学者,著有诗集《意象神雕》论著《大学精神的培育创新》长篇《生死随笔》电视宣传解说词若干、评论《诗话随笔》。曾获得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稿一等奖. 上海“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征文奖,深圳湾区核心杯三等奖, 山东文耀城南”优胜奖,北京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一等奖,北京印象中国年新春主题文学赛二等奖及浙江、陕西、甘肃、湖南、河南、安微等地10多个诗歌散文论文奖。

书作者1简介:
孙建军,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主席团委员。出版有诗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人物评传等12部,曾获萌芽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巴蜀文艺评论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老作家书画院院长,成都市温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书作者2简介
贾勇虎,又名贾西贝,籍贯四川西充,现居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特邀理事,四川文化网,新文人画院常委,理事。空军中校,在部队历任战旗歌舞团,成空文工团创作员,成都空军政治部新闻组长,新华社空军分社特约通讯员,解放军报空军报战旗报特约记者。出版诗集,报告文学集《绿色风流》《唱响中国心》《诗话中国》《激情与朗诵》等6部,主编、出版並发行《大话古名人》《四川三农报告》《聚焦莫言》《西部开发潮》等大型丛书计三千多万字。诗词《真是好样的》获全军一等奖,《夜航谣》获空军优秀作品奖,电视片《风雪草地》获空军优秀专题片奖。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