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使我们吃饱了米饭
作者|王新民(陕西)
记得小时候,位于关中平原最宽阔处我的家乡大荔县,虽然是小麦主产区,但上缴公粮后,全家的饭食大多是五谷杂粮,麦面是很少吃到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饱餐一顿白面馍或面条。至于大米饭嘛,说实话,在我十九岁的乡间生活中几乎没有印象,倒是小米粥喝得不少。恍惚记得有一次,不知是在外工作的伯父还是父亲弄到一点大米,蒸熟后,一人半碗,哪个新鲜啊!先是端详了半天,就像面对一碗珍珠不忍下箸,终于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咥起来,一会儿就一扫而光,一粒不剩,绝对的光盘。记得伯母吃得慢,几乎是一粒一粒地夹着品尝,那时半百的她老人家应该是第一次吃米饭吧。
一九七九年到西安上大学,学生灶供应也较为紧张,一个月发三五张米票,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只能吃三五次米饭。我们吃惯面食的关中和陕北同学倒无所谓,可吃惯了米饭的陕南同学可受不了了。我记得每次发米票的时候,陕南同学陈敏、黄鹏程就来收米票,口食粗的我几乎把所有米票送给陕南同学享用。胃是有记忆的,自己继续吃自己喜爱的面条、馒头甚或发糕。当然帮灶包的饺子或包子那是要饱餐一顿的。虽然留在省城工作,但出版大院的伙食也是以面食为主,米饭很少,而且也不知道我们爱吃面的人胃大习惯使之然还是米饭打得少,总觉得米饭吃不饱。就说在外面吃饭,盛面条的大老碗咥面往往吃得肚儿圆,但盛米饭的碗却是袖珍型的,常常觉得吃不饱,回家有时还要下点面条补一补。上世纪末,被公派赴沪进修,也不知学校早上的米饭不太好吃,还是副食不太合口,我们从北方来的同学还是很少吃米饭,灶上的面条黏糊糊也难以下咽,于是常到校外附近吃刀削面或素饺子。同去的老费因为饮食和压力问题,弄得面瘫不得不休学回陕治疗。

世纪初,回到西安,发现灶上的米饭多起来了,也好吃了,因为明白饮食平衡对健康的作用,就慢慢吃起米面来,米饭价格也降下来,甚至比面条、馒头还便宜,加之吃米饭能多吃菜,也不涨肚子,所以渐渐米饭吃得比面食多起来,甚至觉得吃米饭比吃面食能吃饱还不肚子胀,由于饮食均衡,身体也比较健康。记得2003年到朝鲜旅游,每顿就一小碗糙米饭,加之泡菜为主的副食没啥油水,两三天老觉得饥肠辘辘。回到国内,那个白米饭真是香啊,连吃三碗才心满意足,鼓腹而歌。新世纪以来国内饭馆的米饭越来越便宜,一碗仅一元钱,有不少饭馆的米饭还是免费的,也就是白吃白米饭。而这一切都要感谢袁隆平先生,是他的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高达1500公斤,使中国人甚至世界人民都能吃饱米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民以食为天,如此圣贤名言或民谚,可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之大欲的大问题,或者说解决了天大的问题。因此也就可以说,他是有史以来和神农或后稷一样为人类带来最实实在在福祉的大恩人,故此也就能理解他老人家不幸去世后,举国上下如丧考妣般悲痛,他就是人类真正的衣食父母!值得我们一日三餐一样的永远永远的怀念!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