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今音评论】
姚海洪与浦东抗战戏剧赏析(6~7)
六、《家国情怀》大型七场沪剧是围绕周大根抗日英雄事迹改变的。其中,第二场“南昌起义”、第六场的“第一枪声”等,在前面几只大戏当中都有所描绘和反映,但是各有侧重,如从第三场的“四团锄奸”当中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抗日斗争的战场已经覆盖了整个浦东地区,而“四团”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从而获得对当时这个地方的全貌概况了解,这场戏无疑是起到了鼎力作用。
比如,这场戏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节与人物之间的联系,讲述了这么一段史实。在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对“四团”这个地方的抗战了解与研究起到了推动,如更进一步挖掘当地的抗战史料的信心等,可以讲,也是这场戏所带来的演出或阅读效用所促成的。另外,这七场戏的时间跨度从1927年8月至1938年12月止。
七、最后一部大型沪剧是情景剧《浦东记忆》各个场次按对比手法来进行设计并安排。一共有六场。第一场至第四场,作为对历史的回顾与眷恋角度,是以复述的结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浦东地区敌后武装进行重温的做法,目的是让活着的人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现在的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是经过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和牺牲换来的。
这种认识也是这场戏的初衷,于是在结构上就显出了两个板块的操作模式,按照场次分解可以称为“前四后二”式的对比结构设计和安排。这部剧的重心不妨从第五场的“浦东明珠”予以切入。按照对切入的理解,并非在第一段的第一行,或者是在全书的开篇部位。
